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管理专区 >

试析人力资源配置中信息不对称的思考(2)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王世明 吕渭济 责任编辑:吴秀凤 发表时间:2011-01-18 23:24 阅读:
核心提示:二、在人力资源配置中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的必要性 在企业微观的经营管理中,人的价值是一个逐渐发现的过程。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企业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及合理配置较之非人力资源的配置更为重要。所有的竞争

二、在人力资源配置中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的必要性

在企业微观的经营管理中,人的价值是一个逐渐发现的过程。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企业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及合理配置较之非人力资源的配置更为重要。所有的竞争到后来都会归结为人力资源水平的竞争。实现人尽其才不仅是选人用人,更重要的是激发人的活力,建立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

众所周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主导作用。同样对于人力资源来说,只有在人力资源市场的供给与需求中才能顺利实现人力资源的流动。这包括经理人员市场和各类专业人才市场。市场在供求中决定人力资源的价格,同时价格又能传递市场信息。这些价格信号反馈给人们进行职业选择和教育选择。在此,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状况决定的价格就是市场对人力资源进行宏观配置的“无形之手”。好的价格激励人们进行相应的人力资本投资,不好的价格约束人们对之进行投资。

市场经济要求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没有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就无从谈起。现代企业制度中,企业的所有者、经营者和员工之间通过市场竞争协调彼此之间的关系。所有者为在市场竞争中实现财产的增值需要选择好的经营者;经营者为获得好的收入不断提高自己的经营管理水平,同时参与职业经理阶层的竞争。员工也在劳动力市场面临选择与被选择的竞争。当这些人力资源要素置身市场竞争时,极大地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有效降低人力资源的机会成本。

三、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对激励和约束机制进行分析

(一)人力资源配置中激励与约束问题的存在现状

1.各要素主体之间的契约就是广泛意义的委托~代理关系。因不完全信息的前提预设,当委托人有隐藏信息或代理人有隐藏行动,就会出现双边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只要个人不能完全承担或获得其行为的全部结果,就会产生偷懒、搭便车、机会主义等委托~代理问题。我国体制内的企业较为特殊,存在双层代理关系:全体社会成员作为委托人将企业委托给经营者经营管理;在企业内,经营者作为委托人,掌握企业运行所需的物质资本。人才作为代理人,拥有企业所需的专业化技能。然而,全体社会成员作为名义上的所有者无从履行直接监督职责,只能让政府进行监督管理,没有一个直接的投资利益主体,形成“所有者缺位”的状况,并使国有资产的运营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
 
2.目前,我国体制内企业的人力资本的激励约束机制的低效或无效的根源仍在于制度性缺陷,即忽视了人力资本产权的个人自主决定性、产权要求和报酬要求。由于人力资本及其使用绩效的无法直接度量性,最终流于按固定的工龄年限、职位级别、学历高低分配,而且往往按实物福利形式发放,允许个人占用、消费和享受但不可交易和投资。这就使激励效果大打折扣。对经营者人力资本来说,其拥有有限的国家租金索取与实际获得相当大的国有资产控制权极不对称,而控制权又有在职享用的特性,必然造成制度性腐败的后果。这些矛盾和问题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和新成长起来的体制外企业的竞争加剧越来越显现和复杂化。

3.博弈论观点认为,消除道德风险则要求委托人做出承诺行动,委托人的战略应是可置信的。我们正处在经济体制转型期,“路径依赖”的作用让我们不时还能感触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躯体”。人们发现,大的组织不要说政府,即使是大的企业提供激励的承诺也是很不可信的。不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分散化决策和通过价格进行资源配置基础上的这种组织盲目做大、做强,其内部提供的激励必然受到很大限制。按照米尔格罗姆和罗伯茨的“影响活动”理论,在任何组织中,只要有一个上级,大家都会在里面做很多“寻租”活动影响上边的决策。

4.激励和约束的低效或失效会影响企业的价值最大化、人力资本自身收益最大化及其自我价值的实现。这导致我国出现了大量高素质、专业化人力资本由“体制内向体制外、内陆地区向沿海地区、国内向国外”流动的非常态。现代企业的核心工作,就是如何建立健全人力资本的市场激励和约束机制,以期最大限度降低委托代理关系中委托人的监督成本、代理人的承诺成本和不必要的剩余损失,使雇员有积极性采取不使其他任何成员状况变坏的行动的帕累托最优努力,达到激励相容。这样企业合约能节约一般市场的交易费用,并使这种节约多于企业本身的组织成本。(责任编辑:吴秀凤)

相关新闻>>

    今日头条

    更多>>

    快速直达

    热门关键字

    首页导航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11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110105527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
    网站性能监测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