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文 化 > 其他 >

统筹城乡示范带动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5)

来源:文化部 作者:封美丽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1-06-08 13:32 
核心提示:第八,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升地市级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今年4月30日,中央在合肥召开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对当前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作出部署,要求力争今明两年基本完成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建设一批国

第八,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升地市级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今年4月30日,中央在合肥召开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对当前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作出部署,要求力争今明两年基本完成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建设一批国有文化骨干企业、有线电视网整合、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等任务,并在国有文艺院团和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这两个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难点问题上取得新突破。5月16日,文化部召开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电视电话会议,要求文化系统在2012年上半年全面完成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任务。各级宣传文化部门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和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按照会议确定的时间表、路线图,以更加强烈的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加大力度、加快进度,突破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力争全面按时完成文化体制改革各项任务。

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要按照“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要求,明确政府主导责任,积极调动社会参与,加快构建覆盖广泛、运行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硬件”建设方面,要统筹建设、管理和使用,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在“软件”建设方面,要统筹城乡,整合资源,面向基层,实现公共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在机构改革方面,要充分发挥公益性文化单位的骨干作用,按照国家事业单位改革的要求,推进地市级公益性文化机构人事、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推行全员聘用制和岗位责任制,完善绩效考评机制,激发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发展活力,推动形成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要及时总结和推广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的典型经验,建立全国和地区性的公共文化工作交流平台,研究、探索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与发展机制。要将社会力量参与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框架,探索社会力量参与服务的具体方法和路径,使之成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重要补充和有机构成。

三、加强组织领导,为地市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保障

加强地市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对构建覆盖城乡、普遍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各地宣传文化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战略部署,加强领导,完善机制,为地市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第一,高度重视,强化地市级党委、政府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统筹责任。统筹城乡基层文化发展,地市一级党委、政府责任重大,特别是地市主要领导同志一定要高度重视。各地市要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由宣传部门牵头,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等部门具体负责,共同承担地市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管理和运营职责,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加强组织领导、加强统筹协调、加强政策扶持、加强督促检查,提高地市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能力和效率。

一是贯彻“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规划好区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是我国文化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对未来五年传承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了全面部署。去年以来,中宣部牵头、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参与起草制定了《国家“十二五”文化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将于近期下发。文化部也将发布《文化事业“十二五”规划》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十二五”专项规划》。这3份规划从不同层面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和目标任务做了要求。各省的“十二五”规划也相继出台。各地市党委、政府要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十二五”规划纲要的要求,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认真谋划本地区地市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战略,制定涵盖市、县、乡、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专项规划,明确发展重点,设定发展目标,切实在“十二五”时期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科学发展上水平。

二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保障机制。经费问题在相当长的阶段仍然是影响地市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公共财政必须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充分有力的保障。地市、县、乡各级政府要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确保各级财政的文化事业费投入增幅不低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要加大对农村基层的倾斜支持。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快进度、提高标准,以基层为重点推进重大文化惠民工程。要继续结合免费开放工作,建立基层公共文化单位的经费保障长效机制,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保证公共文化机构的正常运转。有条件的地市要积极争取设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灵活采用政府采购、项目资助、项目补贴等方式,支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另外,要制定相关政策,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投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鼓励企业和个人捐赠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的多元化。

三是要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绩效评价和监督机制。要积极推动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有关指标,纳入对地市各级党委、政府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纳入党政领导干部绩效考核体系。宣传文化部门要加强对各类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管理和考评,树立成本观念、服务观念、效率观念,努力以最小的投入实现最大的社会效益。

第二,以示范区创建为抓手,全面提升地市级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今年初,文化部、财政部共同启动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计划在“十二五”期间,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在全国东、中、西部创建一批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培育一批具有创新性、带动性、导向性、科学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探索路径、积累经验、提供示范。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申报主体以地市级人民政府为主。根据我们的初步计划,从2011年开始,到2016年,文化部、财政部将按照两年一个周期,分3批公布90个左右的示范区和180个左右示范项目,覆盖全国东、中、西部1/3以上的地级市,形成整体示范效应,推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发展上水平。我们希望,通过示范区(项目)建设达到下面4个目的:一是整合、集成“十一五”建设成果,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二是进一步发挥典型的示范、影响和带动作用,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三是调动地方政府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积极性,为文化部门提供有力的工作抓手;四是结合制度设计研究工作,研究解决当前制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