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文 化 > 其他 >

统筹城乡示范带动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2)

来源:文化部 作者:封美丽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1-06-08 13:32 
核心提示:第二,加强地市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以城带乡、加强统筹、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城乡二元结构尚未根本改变,城乡发展差距也有扩

第二,加强地市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以城带乡、加强统筹、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城乡二元结构尚未根本改变,城乡发展差距也有扩大的趋势。这种差距,既体现在经济社会方面,也体现在文化方面。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着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已经成为党和国家发展的基本方略。多年来,我国文化建设普遍存在“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农村文化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文化建设欠账多、问题多,城乡文化发展很不平衡。2009年,城市文化投入占全国文化事业费的70.6%,农村仅占29.4%,城市比农村高41.2个百分点;城市人均文化事业费达到了33.27元,而农村人均文化投入只有12.1元。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破解城乡文化发展的二元结构,真正解决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问题,光靠中央和省的扶持是不够的,仅仅依靠农村自身的力量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地市级所辖区域既包括城市、城镇,也包括广大的农村,要在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地市一级非常关键。加强地市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通过“以城带乡”,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是构建城乡一体化格局的重要举措。今年5月上旬,刘云山同志在长春、四平等地调研时指出:“文化发展应当是城乡共同推进、协调发展的过程,文化繁荣应当是全面进步、普遍提高的过程。”我们要充分发挥地市级在统筹城乡文化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向农村基层的延伸和覆盖,努力弥补农村文化建设的历史欠账,使文化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布局、合理配置、科学组合,让农民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样的文化实惠,实现城乡在文化政策上的一致、在文化资源上的互补、在文化权利上的平等、在文化发展上的互动,推动城乡文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三,加强地市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础。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社会转型时期,同时也是各种社会矛盾的多发期、凸显期,而大中城市已成为许多社会矛盾的集结点。特别是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食品卫生、社会治安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方面,问题比较突出,给社会管理带来了较大压力。同时,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市一级城市发展十分迅速,一些城市已经成为吸纳农民工的重要载体,对农民工等外来人口的管理也成为社会管理的新课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完善现有的分配制度,调整和平衡现实的利益关系之外,必须充分发挥文化引领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作用。温家宝总理不久前在同国务院参事和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座谈时指出:“当前文化建设特别是道德文化建设,同经济发展相比仍然是一条短腿。举例来说,近年来相继发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彩色馒头’等事件,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我们要通过加强地市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城乡群众提供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改善对农民工和外来人口的文化服务,“以文化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人、教育人、引导人,培育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包容开放的心态,缓解人的心理压力,对知识和文明进行积累和传播,对社会秩序进行规范,对社会风气进行净化,建立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心理基础和精神支撑。烟台等地市的实践已经证明,加强地市城乡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处理好农民工和外来人口的问题,对化解城乡社会矛盾,加强新农村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第四,加强地市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统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局发展的关键环节。从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看,全国东、中、西部之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距较大,许多省份内部也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这些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不平衡现象,短期内较难克服。相比较而言,地市级城市的体量比较适中,资源配置比较齐全,区域差异较小,统筹协调和整合使用区域内资源的能力比较强。近年来,部分地区先后启动“省管县”的行政体制改革,在新的行政体制下,地市级原有依托行政体制对县域文化建设指导和管理的模式受到直接影响,原有的统筹手段有所弱化。与此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地市级所承担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任务相对重了、工作难度有所加大,这就要求地市级要根据新的形势变化,及时调整工作部署,积极探索、大胆创新,采用新的统筹方式和手段,多从规划指导、政策调节、资源配置、平台支撑、绩效考核、宣传表彰等方面着手着力,因地制宜地采取灵活有效的统筹措施。加强地市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明确地市级政府在辖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导责任,有利于充分发挥政府的统筹职责和作用,强化地方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核心作用,加强在“面”上的管理和调控,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规模化、体系化、城乡一体化;也有利于促进公共文化服务要素和资源的科学配置和合理流动,提升公共文化机构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使公共文化服务实现广覆盖、高效能;还有利于更好地研究解决当前制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局的稳步发展。

近年来,在各省(区、市)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地市一级党委、政府的文化自觉明显增强。许多城市把文化建设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明确提出建立“文化强市”的目标,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科学发展考评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呈现出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主要表现在:一是地市级公共文化设施得到很大改善。到2009年底,全国共有地级公共图书馆321个,覆盖率为96%;地级群艺馆330个,覆盖率为99%。全国6524个街道中,共有街道文化站4545个。在全国83370个社区居委会中,共建有社区文化活动室37732个。烟台市投入10亿元,建设集博物馆、群众艺术馆、大剧院、京剧院、青少年宫和图书城于一体的市文化中心,形成了完善的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邯郸市在城区建设高标准的文化艺术中心等一批公益性文化设施;在农村开展“四个一”活动,即每个县城建设一座数字影院、每个乡镇建设一座综合文化站、每个村建设一座文化活动中心、每个社区建设一座市民文化中心。二是重点文化工程顺利推进。到2010年底,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资源总量达到108TB,县级工程支中心达到2867个,覆盖率达到95%;乡镇基层服务点达到22963个,覆盖率达到67%;村级服务点基本实现“村村通”。各地市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因地制宜,建立起了一批高标准的地市级工程支中心。三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形式不断创新。烟台市从2003年开始,按照“部门协调,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群众受益”的工作模式,开展公益文化项目推介活动,目前已成功举办八届,实际利用资金1.6亿元。长沙市坚持公共文化资源向基层、向弱势群体倾斜,通过向农民工发放文化娱乐消费券,实现了“政府买单、群众看戏”。东莞市努力探索普惠、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着力实现免费服务常态化、推动流动服务制度化、加快区域服务一体化。克拉玛依市大力整合各类文体设施及文化人才资源,共有22所中小学校和15家企业文化体育场馆全部向社会免费开放,实现了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浙江嘉兴等地探索多种形式的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实行借书还书“一卡通”,优化了资源配置,提高了服务效率;广东等地普遍开展流动文化服务,使图书馆、博物馆、文艺演出等服务惠及更多的基层群众。四是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日益丰富。各地充分挖掘特色文化资源,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活跃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烟台市打造“专业艺术院团演出季”和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实现了“天天有展览,周周有演出,月月有主题”。邯郸市以“欢乐乡村”活动为抓手和载体,积极推动市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长沙市坚持文化惠民,实施“文化品牌”战略,打造了“百团汇演”、“好戏天天演”、“文化橘洲”等特色文化品牌。马鞍山市以大型文化节庆活动为龙头,以城市广场、社区和农村乡镇为依托,常年不断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形成了不同层次、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可以说,各地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地市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新途径、新路子,特色鲜明,成效显著,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