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手机媒体研究的文献综述
近年来,随着通信技术和无线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手机已经从单一的移动通信终端日渐向即时化、个性化、互动化、大众化的图文并茂、视音频结合的多功能媒介转变。以手机报、手机视频、手机广播、手机杂志、手机搜索、手机定制信息服务等为代表的手机媒体正在快速崛起。作为一种新兴媒介,手机媒体以其独有的媒介特质深刻改变着传统的传播方式、传播理念,并在与报纸、电视、广播、出版等传统媒体的不断交融与竞合中,对整个传媒产业格局产生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其发展现状及未来走向正越来越多地引起产业界和学术界的普遍关注。
伴随着手机媒体的发展,我国手机媒体研究不断递进延伸、快速发展,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综观近几年来手机媒体的研究课题和主要范围,基本上可归纳为以下六大方面。
手机媒体的定义及其传播特点的研究
在我国,最早是由移动运营商针对手机信息传输的技术特点和传播功能提出了手机是媒体的概念。随后,有学者开始从新闻传播学视角关注手机媒介。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可以查看到,最早于2000年仅有一篇研究手机短信的学术文章,学者闵大洪在文中提出,手机技术的发展使其媒体工具的特性越来越彰显,“手机正在成为媒体工具”。①随后,一些学术界、传媒界、通信业界的研究者不断跟进,并对手机媒体进行定义。
学者匡文波直接将手机媒体定义为,通过手机进行信息传播的工具。②通信业学者项立刚认为,手机与其他媒体相比已有很多根本性、革命性的改变,“手机是到目前为止所有媒体形式中最具普及性、最快捷、最为方便并具有一定强制性的媒体平台”。③学者赵占波则归纳认为,与传统媒体相比较,手机已具有便携性、移动性、个性化、多媒体融合、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互动性强、传播效果好等媒体优势和特点。也有人认为,伴随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手机与互联网的联姻,手机已从单纯的通话工具蜕变成为具备媒体特性的新兴传播媒介,并以其独特优势成为适宜传播公共信息的新型平台。④手机通过短信、彩信、手机上网等应用,已经成为一个活生生的掌上世界,手机媒体所体现出来的特征综合了其他媒体的优势,可以称之为“媒体之集大成者”。⑤有人还提出,手机媒体具备人际传播个性化特性、点对点互动传播、精准传播效果以及建构公共话语空间的大众传播特点,已实现了由人际沟通工具向大众传媒的跨越。⑥
有些研究者则明确将手机称为“第五媒体”:手机向用户提供语音通话、文字短信、图铃彩信、音视频收听和无线网络通信等服务,使用户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因此是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⑦学者朱海松在《第五媒体》一书中则首次为“第五媒体”——手机媒体下了一个完整的定义,并受到较为普遍的认可,即“第五媒体”是以手机为视听终端、手机上网为平台的个性化即时信息传播载体,它是以分众为传播目标,以定向为传播目的,以即时为传播效果,以互动为传播应用的大众传播媒介,也叫手机媒体或移动网络媒体。⑧
手机媒体影响力的研究
随着手机媒体覆盖范围、受众人群的日益扩张,对手机媒体影响力的研究受到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有学者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提出手机媒体带动通信和传媒产业经济发展,创造了“拇指经济”和“新媒体经济”;⑨有的学者主要从手机媒体社会影响力视角研究,认为近年来手机报、手机电视等手机媒体在全国“两会”、北京奥运会、汶川地震等重大事件报道中显示出巨大的传播力,使其社会影响力大幅提升,手机媒体也因此跃升为现代传播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⑩也有学者聚焦手机媒体舆论影响力的研究,认为在3G时代,手机媒体通过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等方式,构建起中国民众更广阔的舆论空间,推动了民主进程,11其影响力日渐渗透公共社会生活,并推进了电子政务的发展。12还有研究者认为,手机媒体不仅引领时尚生活,而且悄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观念以及获取信息、娱乐、交往等整体生活方式。13有的学者则专注于从对传媒产业自身影响的角度研究手机媒体对传播方式、传播内容、传播生态环境带来的消解与重构,认为在传播方式上,手机媒体消除了时空维度对新闻传播的限制,实现了传播的随时性、随地性;消除了不同媒介之间的隔断,实现了全媒介大融合;消除了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主从关系,使新闻传播更多地表现为个体性行为;消除了传与受的界限,使传播从单向传播向多向互动传播转变。在传播内容上,手机用户创造的海量内容,源源不断地进入公共话语空间,内容构成更趋多元性。在新闻生产机制上,手机媒体由传统媒体的“共同体”生产发布机制向公民记者“个体化修辞”参与方式转型,14颠覆了传统的新闻生产流程和规则。15在传媒产业生态环境上,手机媒体正在改变着现有的传播格局,形成新的交流环境,使媒体生态更加复杂,传播主体更加多元,用户分化更加明显,冲击舆论调控机制,导致媒体社会控制进一步弱化。16此外,也有学者对手机媒体的负面影响进行了研究,如手机信息传播污染等。17(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