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三网融合视界 > 综述 >

从CCBN2011预测三网融合的十大动向(3)

来源:DVBCN 作者:程希 责任编辑:融合网 发表时间:2011-04-09 12:55 阅读:
核心提示:这实际上点到了广电技术体系的要害。也预示着现行的CA入网认证将面临根本性的变革,各个CA厂家将要按照下载CA的技术规范重新开发自己的CA系统,已经使用的CA系统将面临逐步的淘汰。 在广电采用的很多封闭技术体系中

这实际上点到了广电技术体系的要害。也预示着现行的CA入网认证将面临根本性的变革,各个CA厂家将要按照下载CA的技术规范重新开发自己的CA系统,已经使用的CA系统将面临逐步的淘汰。

在广电采用的很多封闭技术体系中,CAS系统是导致广电技术封闭的一个广受病垢的技术体系,在技术上直接导致了中国广电的四分五裂,广电系统因此给业界留下了一个对技术把握能力不强的印象。

实际上,在没有三网融合压力的情况下,没有互联互通的需求,各地独自经营,同时这种封闭的技术体系可以帮助各地广电运营商加强对自己市场的掌控,方便垄断经营。因为没有权威的指导,各地运营商选择CA仅仅从谨慎出发,鲜有前瞻性的考虑,各个分散的广电网络也在不经意中封闭了自己。如果不是三网融合带来竞争,这种占山为王,各自封闭的体系还会长期存在下去。直到今年CES展会上,各大电视机厂家推出智能电视之后,广电运营商才发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这是因为封闭的加密技术体系,不能在开放的智能电视平台上加载有线数字电视,智能电视只能加载网络电视或IPTV的客户端软件,老百姓不需要广电的机顶盒就可以收看通过电信运营商网络传输的网络电视或IPTV。因此,其实有利于广电运营的智能电视的发展轨迹,越来越背离广电运营商,成为电信运营商的终端。再过几年,在电信的宽带拓展完成并有能力传输高清视频之后,广电运营商的用户将被大量分流已在所难免。也正是在这种技术背景下,美国Comcast和时代华纳被迫开始向互联网电视转型,迈出了放弃DVB广播的第一步。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中国,对于没有互联网接入基础的广电运营商而言将是灾难性的。

另一方面,从机顶盒方面来看,随着技术的进步,机顶盒向智能化发展的趋势愈加明显,这可以帮助广电运营商实现向增值业务要效益的梦想,封闭混乱的CA变成了机顶盒向智能化发展的最大障碍,进而对广电运营商的发展前途造成阴影。

所以,总局提出制定下载CA技术规范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及时和紧迫的议题,也顺应了开放的智能电视加载应用的趋势,广电运营商可以利用我国优势的电视机产业发展自己,改变自己的命运,进而度过一个最大的三网融合难关。如果中国用下载CA统一技术规范,将不同于那些照搬照抄欧洲DVB技术标准的国家,将使数字电视技术具有中国的特色,也将对世界数字电视的发展做出贡献。

也许各个CA公司在三网融合下已经意识到给广电行业所制造的麻烦,传统CA将进入末路,现在很少有公司再把CA作为一个宣传重点。下载CA规范的制定将驱使CA技术向无卡方向发展,目前市面上的无卡CA已经成为一个趋势,先是山东泰信的无卡CA,还有北京永新视博的融芯无卡,上海天柏和艾迪德也各自推出了自己的无卡CA,其他众多小CA厂家也开始转向无卡。

然而,现实情况却令人难以乐观,广电运营商并没有认识到下载无卡CA的重要性,下载式的无卡CA只有在广西等十几个地区使用,没有智能卡应用广泛。

3、卫星共享黑客将转战有线电视

去年在有线数字电视中时兴的数字电视无线分卡器,利用了智能卡CA的安全漏洞,在很多地方非常畅销,但这种分卡器仅仅影响家庭的第二台机顶盒销售。无法引起广电大面积的用户流失。随着卫星电视逐渐转向无卡CA,卫星CW网络共享市场即将消失,卫星电视共享黑客很可能转战有线电视共享市场。现在已经出现了在标清机顶盒上加载XMPP协议进行P2P共享的机顶盒,如果将 XMPP加载到高清机顶盒上,这台机顶盒本身就可以作为一台服务器,CW共享将可能造成蔓延,有可能成为广电网络公司真正的洪水猛兽。

技术的进步有时候让人难以想象,在本届CCBN展台上,Android高清智能机顶盒受到追捧,而Android的最大特色是有众多的网络应用程序和巨大的应用软件开发团体,有很多P2P即时通讯应用软件,最常见的例如QQ和 MSN。如果将这种技术嫁接到数字电视CW共享上后,网络共享机顶盒将借助庞大互联网群落和黑客群体迅速蔓延。P2P共享行为难以追踪,既可以形成众多小的群体,也可以形成一个个大的群体,当这种技术普及之后,是否会造成广电用户大规模流失,只有来年缴费的时候才能知道,这不免为开通高清业务的运营商捏了一把汗.。(责任编辑:融合网)

今日头条

更多>>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11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110105527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
网站性能监测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