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电力 > 新能源 >

中国新能源汽车 路漫漫兮仍需索求(2)

来源:中国客车信息网 作者:网络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1-03-26 11:03 
核心提示:回顾三:电动车布局加速自主品牌抢占市场 在全球面临着能源和环境双重危机的严峻挑战下,电动车取代燃油车是大趋势,而国家对企业和电动车产品的鼓励推动,也必将大大加速这一进程。这一点在自主品牌车企身上体现得

回顾三:电动车布局加速自主品牌抢占市场

在全球面临着能源和环境双重危机的严峻挑战下,电动车取代燃油车是大趋势,而国家对企业和电动车产品的鼓励推动,也必将大大加速这一进程。这一点在自主品牌车企身上体现得更为清晰。2010年,在新能源政策的鼓励下,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势头迅猛,目前至少有三十家客车企业已涉足新能源车研发,国内六大汽车集团以及奇瑞、华晨等自主品牌均有新能源汽车亮相。2010年4月的北京车展上,中国新能源汽车进行了入市后的第一次集中亮相。在刚结束的2010年广州车展上,各车企也推出了多款新能源车型。

继中国市场去年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之后,中国政府对电动车市场力度空前的扶持,也让一些外资品牌纷纷将中国市场锁定为其最重要的海外电动车市场之一。2010年11月,在深圳举办的电动车大会上,大众汽车提出“为消费者提供买得起的电动车”的理念,将在今年组建一支由高尔夫电动车和朗逸电动车组成的示范车队,巡游中国各大城市,并会邀请研究机构、政府官员、媒体人士以及消费者体验大众汽车的电动车技术,并基于示范车队的反馈,共同确定开发适合中国市场的电动车型。东风日产leaf也于去年在国内正式进入国产的准备阶段,新车将于2013年正式投放国产。而宝马集团也将在北京与深圳,专门组织了50辆MINIE车队,在一季度起开展为期一年的测试。

回顾四:对新能源汽车观望,还是入市?

虽然电动车是未来的发展方向,2015年电动车保有量拟达100万辆,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中也计划在未来10年投入千亿资金扶植新能源汽车,但由于成本高、风险大等原因,新能源汽车企业多数在技术研发上并没有过多的热情。
在当前新能源汽车商业化推广前景尚不明确之时,虽然加强技术研发的呼声很高,但大型车企仍在观望。目前,许多车企仍将混合动力作为开发重点,而纯电动仅是作为技术储备。只有比亚迪、奇瑞等少数厂家已开始大力推广。

从亮相到入市,对于市场中若有似无的新能源汽车,人们的目光由赞许转为担忧。在比亚迪之前,在混合动力领域有着成熟技术的丰田4年前就已在国内销售普锐斯混合动力车,其总销量也不过3700辆,2009年仅销售了271辆。2010年广州车展期间,汽车制造商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动作有着惊人的相似,大多数车企展示了已经下线的新能源汽车,即使没有入市计划,也将概念车搬上了展台,但有明确推广和销售计划的却寥寥无几。

2010年堪称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元年”:新能源汽车概念明确、各项消费补贴政策先后出台,车企纷纷高调宣布新能源汽车战略规划、动力电池等相关产业火速升温、社会资金大规模涌入、示范运行遍地兴起,新能源汽车实现产业化似乎近在眼前。

但社会对新能源汽车的大量质疑亦让我们不得不思索:新能源汽车与传统汽车相比到底节能多少?国内电动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技术发展的真实水平如何?一辆电动汽车从生产车间走向消费者的车库,究竟要历经多少重阻力?“十城千辆”示范运行是否取得了一定成效?

目前,随着量产规模不断扩大,电动车在价格和技术上的瓶颈也开始逐步取得突破。同时,有专家还表示,纯电动车在巡航里程上的限制,使其更适用于城市;而类似于增程型电动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也依然摆脱不了对传统内燃机的依赖。

最关键的是,对于国内消费者来说,由于基础设施的不完备,使用不方便的弊端无法摆脱。因此,虽然目前不少企业都宣布要将电动车引入中国,但是短时间内不可能实现很好的商业化效果,而对于大多数普通消费者来说,要想达到像目前使用汽油车一样使用电动车,也还需要时间。

后记:

综上所述,随着制约新能源汽车的政策因素在2010年逐步得到解决,在基础建设不断完善的情况下,2011年国内外各大品牌将开始发力,加大新能源汽车的布局力度,推进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以及投放。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到2020年新能源累计产销量达到500万辆的总体目标谈何容易。新能源汽车的道路还很长,上至中央,下至地方,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都应对新能源汽车给予更大的投入和更有力的支持。

(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