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文 化 > 新媒体 >

从人民日报“新兴媒体版”看报网互动新趋势

来源:人民网 作者:封美丽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1-02-11 13:54 
核心提示:2009年7月1日扩版后,人民日报2010年1月1日再次扩版,版面由20版扩至24版,周一至周五每天增加4块版面。与7月份扩版不同的是新增了两块专版,一块给了人民日报的强势“项目”——评论,即观点专版,一块则出乎意料地给了新媒体——新兴媒体版。

继2009年7月1日扩版后,人民日报2010年1月1日再次扩版,版面由20版扩至24版,周一至周五每天增加4块版面。新增的版面大多用作新闻版,每天增加1个要闻版、1个国际新闻版。与7月份扩版不同的是新增了两块专版,一块给了人民日报的强势“项目”——评论,即观点专版,一块则出乎意料地给了新媒体——新兴媒体版。

如果单从内容上看,“新兴媒体版”没有太多特别之处。面对当前新媒体用户快速增长、新媒体产业飞速发展、新媒体应用日新月异、新媒体影响日趋放大的情势,作为中国第一大报的人民日报以新闻人特有的敏感开辟一块专版,关注新媒体领域的动态和变化,“以及由之带来的对生活各个层面,对社会发展趋势的判断与把握”,无可厚非。但如果了解了“新兴媒体版”的编辑思路和操作流程,则可以窥见媒介融合大背景下报网互动的新变化及未来发展趋势,“新兴媒体版”可看做人民日报立足报网互动、寻求报网融合、走向报网一体的一块试验田。

“新兴媒体版”的办版思路与操作流程

“新兴媒体版”在开版“致读者”中,明确宣告该版的办版思路是由“人民网与人民日报新闻协调部共同推出”、“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之间的相互推动”。自1997年1月1日成立至今十多年间,人民网与人民日报大报、各地分社、子报子刊合作不计其数,但由报纸开宗明义地正式对外宣布两家合办专版还是第一次。到目前为止“新兴媒体”专版出了5期,纵观其操作流程,多处体现出与过去报网互动的一些不同:

其一,在选题阶段,每周固定时间与网站相关人员开选题策划会。每周二,报纸负责专版的责编、编辑与人民网传媒频道、舆情频道、人民宽频、人民手机网相关负责人和编辑人员聚坐一起,共同策划、研讨、论证当前热点,确定专版的重点文章和访谈话题。

其二,在采访阶段,先网络视频在线访谈再见报。确定新闻话题后,由专版编辑和网站两方面共同邀请专家、学者或业界人士到人民网演播室做嘉宾,由专版的编辑出任主持人进行在线视频访谈、录播。

其三,在编辑阶段,报纸编辑将1小时视频访谈的主要内容整理出适合报纸登载的文字稿,并同时将文字稿发送给网站的视频编辑,由后者根据文字稿内容将整个访谈视频切割成5-10分钟的若干片段供网络播放。专版上其他栏目如热词、数据、业界等由传媒频道根据络点击、留言评论情况适时提供,报纸编辑做最后的审核、把关、上版。

其四,在报道阶段,报纸、网络、手机三类媒体同时出击,相互借力。报纸在访谈内容作为版面头条,突出处理,并在文章末尾为网络浏览做导读,“更多链接阅读请点击人民网传媒频道(http://media.people.com.cn)”。同时版面上还登载了手机二维码为手机浏览做导读。在网站方面,不仅将当期的版面内容全部上网,且专门为“新兴媒体版”制作了专题,将文字稿、访谈现场图片和视频访谈集纳到专题,还就当期话题搜集更多相关新闻、背景资料丰富、充实话题内容,同时也体现出了网络的特点。在手机方面,提供手机视频点播选项,用户在下载安装二维码条码识别软件后,对准报纸上提供的二维码拍摄或输入“719865”就可收看视频访谈。

“新兴媒体版”报网互动的新意和亮点

与以往报网互动相比,新兴媒体版的报网互动有着明显的不同,也凸显出很多新意和亮点。

报网互动从报纸、网络两方扩展到报纸、网络、手机三方。综观新兴媒体版的操作流程可以看到,从选题策划到报道登载,报纸、网络、手机三方始终“捆绑”在一起,既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又分别从各自媒体的特点出发,制作出相应的报道内容。同时,三方在宣传、推广上又互为渠道,相互借力。站在媒体融合的角度,这种报网互动正在朝着“一次采访、多方利用”的方向发展,站在新闻报道的角度,从两方变成三方,很容易形成舆论合力并覆盖到各层面人群,从而提升新闻的传播力。

报网互动贯穿报纸采编业务的整个流程。在过去的报网互动中,一般是从编辑阶段才开始有彼此的互动、配合。或者是报纸已有了报道选题、方案和已完成的新闻报道,需要网站配合,借用网络技术、平台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比如《人民日报》曾将“人生境界”和“体验”两大品牌栏目安家强国博客,借用web2.0技术对报纸内容进行传播,和网友进行交流沟通。或者是网站将需要宣传报道的内容推荐给报纸,借用报纸的版面完成“落地”。但从这次“新兴媒体版”的报网互动看,互动前移至版面的栏目设计和选题阶段,尤其是每周固定的选题策划会,三方编辑坐在一起策划、商讨,无所谓谁主动、谁被动,谁主要,谁次要,从机制上保证了互动的常态和后期的推进执行。

开放式采访,报社记者担纲网络视频主持。“新兴媒体版”已出版5期,除第1期因特殊原因外,后面4期都有视频访谈,且都由专版的编辑、记者担任访谈主持人。记者采访是新闻报道最基础的工作,但在过去,这些基础性工作都在幕后进行,网站没能充分利用将之转化为稀缺的视频资源。现在,将幕后访谈推至前台形成开放式采访,最大的效用是丰富了网站的视频数据库,丰富了报道形态。在线视频访谈由专业记者担任主持,既能保证访谈的质量,也确保访谈的内容能为报纸采用,同时也锻炼了报纸记者向复合媒体人转型,为塑造全能型记者搭建了舞台。

网站为版面提供内容能更准确把握最新、最热资讯。“新兴媒体版”的报道对象是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因而工作在新媒体一线的人员更掌握新媒体的动态和发展,了解新媒体的问题和趋势,熟悉新媒体的话题和热点,由他们提供资讯、参与话题策划,把脉更准、反应更快、效率更高。从已出版的5期内容看,《更安全 更绿色 更诚信》、《2010,众声依旧喧哗?》、《未来三年,是做大蛋糕关键期》、《世博会遇到新媒体》、《处置突发事件的“黄金4小时”法则》,都在网络上引起了较大的方向,尤其是《处置突发事件的“黄金4小时”法则》为地方政府提供了网络应对思路,被多家网络媒体转载。同时,由于网络的互动方便及时,比较容易发现网络舆论的热点,获得网民的反馈,由网站编辑提供资讯达到了“从更宽广的视角,以更深入的剖析,点击时代,搜索潮流,刷新方式”的办版目的。

报网互动新趋势:常态化 立体化 一体化 互动性

有一种观点认为,报网互动的提法在当前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应予纠偏。报网互动,那么报和网还是两个独立运行的机构,还是各自为政,这不利于推动媒介融合。应该承认,报网互动是媒介融合的初级阶段,媒介融合是最高理想。但是,我们需要认识到,实现媒介融合最根本的是要解决组织、机构和人事的融合。基于报、网现在的体制机制,其组织、机构、人事融合还很难一步到位,报网融合、报网一体还很难推进。因此,立足于报网互动,将其常态化、立体化、一体化,逐步走向报网融合的必要阶段。

从“新兴媒体版”报网互动的实践可以看到,常态化的互动融合机制是成功的基础。报网互动融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双重革命。领导不支持不推动,进展难以预期;员工不配合不行动,效果则无从谈起。因此,大到报社老总、部门主任,小到版面责编,频道主编、一般的记者、编辑及网络编辑,都需要树立报网互动融合的意识,报要有网的概念,网要有社的视野,这是报网互动常态化的基础,也是根本。在具体工作中,则要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对话机制和联系机制。2009年,人民日报社进行机构改革和职能调整,机构改革调整虽未直接涉及人民网,但却被人民日报社社长张研农指为“没有在现场的主角”。报社成立了新闻协调部,其职责之一就是牵头、统筹、协调大报、子报子刊及网站的宣传报道,将网络报道纳入整体报道规划。记者站改为分社后组建成立网络部,更是将报网互动的常态化落实到了组织层面。在对话、联系机制上,应以打造共同的栏目、共同的品牌为切入点,以特色内容建设为目标。只有有了共同的目标和方向,才会在实际工作中加强联络,交流沟通,才能将常态化落点实处。

经过报网互动的共同策划、同步实施、联合作战,纸质媒体可以借助网络的各种应用如图片、视频、博客、播客、掘客、无线等拥有多媒体形态并形成全面覆盖,网络、手机媒体则借助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和独家资源建构特色、专业内容平台。当报网互动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之时,就不再是单一的平面形象,而是有了立体化的造型。从“新兴媒体版”的几期报道中可以明显感觉到,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新闻报道不再“单薄”,无论是内容的深度、厚度,还是传播的宽度、广度,都在加深加长,新闻价值链条在各个领域不断延展。

在国外,一些报纸将纸质版关闭而单独经营网络版,原来的编辑记者队伍很自然和网站的人员融为一体,报网采编一体化平稳实现。但在国内,还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报纸记者大多以完成纸媒的工作为主要职责,在没有强硬的要求和相应的激励机制保障下,报纸记者为网站供稿的积极性并不高,紧迫感也不强。“新兴媒体版”是用共建共享的方式实现了报网采编一体化,但这种方式是否适合所有版面、所有频道还有待时间检验,但报网采编一体化是报网互动的必然趋势,也是走向媒介融合的“最后一公里”。如果报网之间总是停留在互相转载、推荐,你帮我登个消息,我帮你做个调查这种浅尝辄止的互动上,那就真的是“相互走动走动”了。新疆7.5事件发生后,人民日报派出了9人报道组深入一线进行采访,其中有3名人民网记者(文字、图片、摄像各1人),无论报纸、网站,前方报道组形同一体,协力作战,为后方发回200多篇图文视频报道,大大丰富了人民网原创报道内容,第一时间发出了人民网对事件的反应和声音,报道效果显著。因此,对于依托传统媒体建设起来的新闻网站,要用足用好报社资源,要利用传统媒体的采编记者队伍,将他们变成网站的一支重要采编力量,以逐步形成了报网采编一体化的新闻报道生态。

“新兴媒体版”创办中的新意和亮点反映出了报网互动的未来趋势,但从已出版的几期看,还有一个重要的趋势未能体现,那就是与读者、网民的互动性。无论是选题策划、视频采访阶段还是编辑、报道阶段,版面上和专题里的“新兴媒体版”都看不到互动的一丝痕迹。这不能说不是个遗憾。报网互动是过程,是手段,其终极目标是要更多实现媒体和受众的互动,激发出受众的参与,获得受众的反馈,进而感知报道的传播效果和影响。2009年全国两会报道中,人民日报国内政治部(现改为“政文部”)与人民网联合推出两会调查,从始至终参与两会调查的策划、发布、推进,动态跟进报道调查进展和网民关注焦点,民主政治周刊三次大篇幅报道两会调查,并大量选用网友留言,传达广大民众的心声。其中,2月25日更是用了整整一个版对“网友关注的十大民生话题”进行报道,网友意见成为绝对主角。

(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今日头条

    更多>>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