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文 化 > 其他 >

QE将何去何从?(2)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孙红娟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3-08-15 11:36 
核心提示:也许事情并不那么简单。 杜克大学的一项针对全美887家大企业首席财务官关于利率不断下降将采取何种行动的调查显示,超过九成的受访者表示利率下降1个百分点不会对企业的经营计划造成任何影响,甚至还有高达84%的财

也许事情并不那么简单。

杜克大学的一项针对全美887家大企业首席财务官关于“利率不断下降将采取何种行动”的调查显示,超过九成的受访者表示利率下降1个百分点不会对企业的经营计划造成任何影响,甚至还有高达84%的财务官公开声称,即便利率下降2个百分点也不过如此。或许流动性环境的宽松和融资成本的下降,并没有带来预期的效果。

事实上,非常规货币政策以准备金的形式释放出了大量的基础货币,但美国近年来的信贷规模并未出现同步的增长,反而表现出与基础货币增速极不一致的情况。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合理的解释是货币乘数出现了大幅下滑。美联储的数据表明,危机之前美国的货币乘数在6上下,但近年来已经不足3,最低时不足2。尽管美联储正竭力地释放流动性来放松信贷,但量化宽松实际上并没有达到预想的程度,尤其在有效拉动投资需求方面。基础货币的外生性扩张最终并不能改变贷款内生性的运作机理,增加的货币供给大量游离于实体经济之外,不少人怀疑美国是否陷入了流动性陷阱。

就业方面,在过去20年时间里,美国创造就业岗位的平均速度稳定在每月20万个左右。就目前来看,虽然每月新增就业人数已经从2008年的一度低于零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但仍只是位于历史平均水平。这样看来,不得不让人产生一种疑虑:如果说QE对于改善美国的就业和实体经济确实有效,或许这一效力也仅限于帮助经济从泥潭中走出,却无法推动进一步的繁荣。

中国:QE带来的更大压力

无论如何,现实中认为QE对于推动美国甚至全球经济复苏起到重要作用的人不在少数,尤其是美国人自己。这是理所当然的——消费在整个GDP中占72%的美国是净负债国,近乎零的利率对于整体上习惯贷款消费的居民来说无疑是一种利好。但对于中国来说则不然。中国居民近些年来一直生活在负实际利率的环境中,对于占国人大多数、需要攒钱买房或者应对众多预防性需求的中产以下水平的家庭来说,这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这种负利率的痛苦,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事实上的高通胀。而这当中又有很大一部分和美国的QE直接挂钩。

QE期间,美国的货币乘数发生了下滑,这种下滑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数据显示,美国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来,黄金、石油、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扬,反映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变化的美国商品研究局指数(CRB)从2008年年底的363.06点上涨到2012年底的554.62点,涨幅达52.8%。所以不难看到,美国在量化宽松中产生的超量货币,一部分进入了本国的股票市场,表现为美股朝危机之前的牛市回归,另一部分则进入了国际大宗商品市场,推动了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对于我们来说,后者是关键性的:它会直接引起中国的输入性通货膨胀。

而与此同时,还有一部分QE催生出的流动性以大规模的短期国际资本形式存在。它们借助各种渠道进入中国的资本市场,推高了包括房地产在内的资产价格。之前本报记者报道过以融资铜为代表的虚假贸易,这是其中的一个典型。(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相关新闻>>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