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网融合背景下对媒介融合的思考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了信息产业五年里的发展计划和目标,即“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实现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构建宽带、融合、安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从1997年“国家信息化总体规划”中首次提出“三网”的概念之后,主管部门先是相继出台了不少推进“三网融合”的相关政策,后来又在“十五规划”把其上升为国家战略。但不可否认的是,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似乎还远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
一、我国“三网融合”的发展历程
从“三网合一”到“三网融合”再到新“三网融合”,我国理论界和业界经历长时间的发展,而未来下一代服务概念的提出则为三网融合指明了最终的方向:
“三网融合”最新的权威界定是源于2010年01月21日发布的国务院国发5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印发推进三网融合总体方案的通知》:"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在向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下一代互联网演进过程中,其技术功能趋于一致,业务范围趋于相同,网络互联互通、资源共享,能为用户提供语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多种服务”。由于我国有线电视网的特殊属性,“三网融合”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行政力量。根据相关的政策和行政导向,“三网融合”历经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分成四个阶段:
1.1997~2000年,“三网”概念的提出。1997年国家召开的第一次互联网会议通过了《国家信息化总体规划》,规划中第一次出现对“三网”的表述,即“我国信息基础设施的基本结构是一个平台三个网”。由此,广电系统和电信部门展开了对“三网”拉锯战;
2.2001~2006年,WTO背景下的“三网融合”。2001年顺利加入WTO后,我国市场化的改革继续深化,“三网融合”的相关政策也开始出现松动:2000年的“十五规划”首次将“三网融合”作为国家政策提出来。在2005年的“十一五规划”中,更是对“三网融合”的技术和整合基础设施资源方面作出了明确要求,提出形成较为完整的数字电视产业链的规划。“三网融合”的理念在这个阶段得以确立;
3.2007~2010年,“三网融合”发展滞缓。国务院在2008年出台鼓励广电机构发展数字电视、增值电信业务的政策,2009年又批准国家发改委的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意见,提出要实现广电和电信企业双向进入。此外,工信部、广电局等相关部门也都陆续出台了若干推进“三网融合”的政策。由于存在部门利益协调难等问题,尽管“三网融合”所需的技术、资本及市场等要素已基本发展成熟,然而“三网融合”依旧停留于理念层面,未取得实质性的发展;
4.2010~现在,“三网融合”骤然加速。“三网融合”的进程骤然加速,而且决策层在推动进程中展露铁腕。有学者欢庆“三网融合”在我国已进入实质性的发展阶段,另外一些则认为《试点方案》等政策并未解决公平的“双向准入”等本质问题,“三网融合”仍很难真正跨越目前的障碍,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二、条块壁垒“三网融合”发展的难题
事实上,随着3G、IPTV等业务的推广运用,我国已经基本具备了“三网融合”所需的技术条件,关键在于能否创新管理机制。欲建立与时俱进的管理机制,首先需了解我国目前“三网融合”管制体系面临的问题。通过上述对我国“三网融合”进程的梳理,可见管理机制的难题主要来自利益协调和监管体系两方面:
(一)行政区划及行业垄断引发的利益困扰
目前,两部门的争夺点集中于对各自所缺失的平台系统的控制权方面:拥有媒体、内容等平台的广电部门想要进入电信部门的信息和通讯平台,而拥有信息、通讯平台的电信部门对内容和媒体平台也表现得跃跃欲试[3]。现实的竞争冲突最早可以追溯到1996年,原广电部网络中心欲铺设长达4万公里的“干线图”以整合国内分散的有限电视网络,遭到电信运营商的强烈抵制,此后两年,双方冲突不断升级,甚至发展到互相破坏对方网络传输设备的事件。目前的竞争围绕于IPTV的发展,即广电欲进入宽带领域、电信进军IPTV市场,双方在南京、重庆等试点城市进行了一系列价格战,而价格战所引发的更为严重的后果则是不正当竞争,如宽带资费方面的恶性竞争,部分地区甚至再次出现切断对方网络的现象,进一步加剧了电信、广电之间的对峙,导致我国“三网融合”陷入了低层次竞争的循环怪圈。
(二)分业管理导致低效的监管体系
我国对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和计算机网采取分业管理的监管模式,即三部门隶属几个不同行政单位主管:
此外,广电系统中又形成局、台、网、总台(集团)等交错的角色定位。复杂的部门监管框架极易导致非透明的、甚至封闭的政策调整机制,无法实现协调统一的监管,大大降低了监管的效率,对“三网融合”进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政策制定及协调管理两方面。作为“三网融合”主体的广电及电信部门,通过出台符合各自利益的政策等行政力量来寻求保护,干扰对方进入自己的核心领域,是“三网融合”进程缓慢的重要原因,如五易其稿的《试点方案》的制定过程就充满了博弈色彩。此外,分业管理低效导致协调管理方面的问题亦表现突出:“三网融合”发展前,广电及电信部门的监管只需分别依靠各地的广电总局和通信管理局;“三网融合”背景下,分业管理的现状加剧了协调管理问题,虽然出台了相关监管条例,然而多部门管理框架必然带来流程繁冗复杂等问题,广电和电信的矛盾没有一个统一的部门协调解决,从而导致具体操作层面的有效落实依然有待商榷。(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