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三网融合视界 > 综述 >

李倩玲:三屏融合从我们手上开始(2)

来源:融合网|DWRH.net 作者:李倩玲 责任编辑:融合网 发表时间:2011-06-01 16:26 阅读:
核心提示:内容互动就不讲,我们有很多前辈都在报告当中讲到了,所以我就不再讲了。下一代的广播电视网将带给受众更多的互动体验。现在家里面有数字电视,已经可以做到某种程度的互动。将来如果开放更广泛,互动更精彩,我觉

内容互动就不讲,我们有很多前辈都在报告当中讲到了,所以我就不再讲了。下一代的广播电视网将带给受众更多的互动体验。现在家里面有数字电视,已经可以做到某种程度的互动。将来如果开放更广泛,互动更精彩,我觉得对消费者来说电视就开始有一个新生命的产生,还会是一个全媒体。南方集团的老总也讲了很多,都是一个全媒体的概念,生活会更方便,娱乐会更精彩。生活更方便,我将来在家里的电视上,不只是电视这个屏幕让我可以上网,我利用上网这个频道在网上做很多事情,交水电费、看邮件,这些功能都可以做。数字电视的双向增值服务能够体验三屏的融合,现在家里有数字电视的,可能都已经在电视屏幕上体验这些功能。将来最传统的黑盒子,也可以像手上的平板电脑一样,满足你的需求,满足你想要操作的功能。

这几样的融合,监管、网络、终端、业务。我想监管跟网络,这是国家政府,所有科技提供单位关注的地方。从广告主,以及我们研究消费者的角度,我们非常在乎的是终端以及业务这块的融合。前面黄院长讲的非常好,这个内容银行,将来的终端打通了,频道活络了,但是频道里面的内容是不是也跟着活络起来?还是旧的内容,换汤不换药放到新的平台上,它就没有生命力。我们经常批评把媒体杂志上面的广告放到户外广告上面,这样是没有效果的。将来的内容,我们希望是能够越来越活跃。我们也希望在最终融合的这端,有很多不同的媒体结合,他们对业务也能够结合。如果业务不结合,从我们代理商和客户的角度来说,那将是恶梦一场。因为我今天假设要跟某一个传媒集团谈跨平台的业务规划,我可能必须要找至少三个业务单位,我们肯定要帮它做业务整合,这是非常浪费时间的。第二个如果你们能够做到一个更好的业务端整合的时候,彼此之间有很多的资源是可以互相搭配,互相补充的,这个也是广告主要看到的东西。我们关切的是,除了在内容上能够做到越来越精彩,不管是哪个平台上的使用率、收视率都可以上升,我们也希望看到业务这端能够结合在一起。

三网融合对消费者来说就是一屏打尽。前面李院长也讲到,其实就是一网打尽的意思。我可以看电视、用电视、玩电视,电视不再只是以往单项收视娱乐的功能。三网融合对用户来说是三屏合一,随手可及的终端,可以消费合适的内容。在任何时间,你面前的任何一个屏幕,任何一个点切进来,你都可以做到信息的搜集、商品消费。即使我坐在客厅里面,我在电视机的屏幕里面可以做这个事情,我在书房的电视屏幕前面可以做这个事情,我坐在公交车上,用手机和平板电脑都可以做到这些事情。这些三屏的融合,就是把所有的功能融合在一个平台上,能够做到一个更好的结合。三屏合一的关键,是它的应用、内容和终端的便捷性。

现在有很多传播的媒体开始往平板电脑上转移它的内容,但是你会发现如果只是一成不变把传统内容放到平板电脑上,你的用户体验不会精彩,你只是多了一个便携式,在平板电脑上面储存两到三份报纸、杂志。有些传统媒体,它甚至已经用完全不一样的编辑人才重新来编辑它的内容。我在平板电脑上面看一本刊物,这本刊物的文字走向和内容,可以随着我的平板电脑角度变化而变化,垂直式的摆放和水平式的摆放时,广告的内容都会不同。我觉得通过这个理念,你的用户体验就和看纸媒是完全不同的。如果你有平板电脑,你可以购买美国的《WAY》杂志,或者是英国的《WAY》杂志,那是最典型的。它完全是用不一样的,已经是按照消费者在电脑上面的使用习惯来编辑的刊物。

电视网络,我们要让消费者感觉到更有安全感,可以消除互联网给人带来的很多顾虑。目前听说的是从广电角度来主导整个融合。我们研究三四线城市的居民,对于在电视上面所承载的信息的信赖度是高过他们在互联网上面看到的类似的信息。从这个角度,只要好好的利用消费者对你原有的信赖感,电视网络是有很大的机遇的。新的网络可以激活农村的广大互动用户市场,对农村的消费者来说,这也是我们广告主非常重视的一群新兴消费者。现在一二线城市的客户业务已经达到饱和状态,所以全部都往三四线城市发展,这些城市的用户开始有一些互动的功能出来,这是电视网络的新市场。大量的家庭主妇和老年人的消费力,经常被中国市场忽略掉,我觉得这个部分是可以研究一下。(责任编辑:融合网)

今日头条

更多>>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11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110105527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
网站性能监测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