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网融合下电视新闻的“变”与“不变”
当下,三网融合已成定局,一个基于网络的跨渠道、跨终端、跨受众的超级媒体平台已经呼之欲出。这个超级平台不仅会把传统媒体形式一网打尽,而且还会不断有新的媒体形式添加进来。在这一媒介快速融合过程中,介质和渠道更加多样,按照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理论,也意味着传播内容的相应嬗变。
在三网融合生态下,作为广电产业的拳头产品,电视新闻将如何应对?能否主动拥抱先进的融媒体传播技术,提供最贴合受众(用户)需求的内容产品?“变”与“不变”成为电视新闻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新时代难题。
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的三个关键之变
早在三网融合之前,融媒体试验已经开始,单媒体呈淘汰趋势。而三网融合强力加速了融媒体的变革进程。互联网的崛起,大块切割了电视新闻的受众,尤其是年轻人,电视新闻正是在这种被边缘化、被逼视的情境下,被动求变的。三网融合对电视新闻而言,是契机还是危机,就看电视人能否面对新局,实现创新之变。
1、电视新闻记者的角色之变
2010年6月7日,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章于炎博士为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学生介绍了媒介融合实践和发展的方向,指出“全球化带来的媒体融合是必然的趋势,现在的媒体机构需要的是全能记者,也称‘背包记者’,不仅要会写,还要会拍摄照片,会制作视频、音频,会编辑整合各种信息”。
“背包记者”是对融媒体时代新闻记者的形象化称呼。一些先进的传媒机构已经展现了融媒体时代的办公场景。英国广播公司(BBC)在2006年就将其电台、电视台及网站的编辑部整合成一个统一的新闻编辑部,开始探索全平台的360度采编。透过BBC这项颠覆传统的改革举措,不难看出新的媒介融合也是媒介业务形态的融合,要求熟练运用所有媒体手段,通过不同的媒介平台构建全方位的报道体系,实现多落点、多形态传播。但在实际工作中,要求每一个记者编辑都能精通所有类型的信息采集和包装加工并不现实,更多是要养成一种全媒体的思维方式,能准确快速地对新闻题材进行判断与选择,规划多媒体报道方案。同时,融媒体时代的新闻报道仍然是一个分工与合作的过程,而且是角色更加多样的群体合作,每一个人都要有自己的角色定位和与之相匹配的精湛技艺,并对多媒体传播流程环节高度熟稔。在这种融媒体状态下,记者编辑将被要求担当多功能角色,具备多功能思维和多项技能,而不再是单媒体形态下的单一角色、单一思维和单一技能。
2、电视新闻生产传播流程之变
在重新定义的电视新闻生产流程之中,将从新闻信源开始被注入更多的网络传播特色,电视与网络之间最终会实现无缝融合,助推跨媒体传播。电视与网络融合早已不是一个新鲜话题,相当多的电视新闻节目在网络上寻找信息资源,开设官方讨论版是普遍的做法之一。2009年11月发生在南京的“徐宝宝事件”,就是跨媒体传播实现互赢的个案。徐宝宝的父母就是在《零距离》官方讨论版发帖引起记者注意并获得采访的。
三网融合生态下,电视新闻生产必须提供相适应的流程,以适应内容的多渠道传播。
同一个视频节目,剪辑制作成不同长度的片子可以用于手机、网络、公交移动电视等,声频经过再加工可以用于广播,也可以用做手机彩铃供市民选用,解说词可以用于图书出版,配上动画又变成一个新的节目。内容表达方式的变化在满足不同的传播渠道之外,又将带来内容的增值。生产流程的改变不仅仅意味着内容的增值,在注意力已成稀缺资源的时代,信息解构与整合机制必须纳入电视新闻生产流程之中,既具备彰显电视特性的内容生产能力,同时还必须具备电视媒体信息深加工的能力,以适应内容为王、开放多元的传播形式。(责任编辑:融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