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海军:新能源的真正发展必须首先要能产业化
众所周知,以“智能电网”为标志的新能源和输电技术在美国突飞猛进,欧洲在低碳经济和气候领域也占得了先机。从我国能源使用状况来看,目前化石能源仍在能源结构中占有绝对优势,如果未出现重大的能源创新,不改变现有的能源消费结构,那么未来几十年,无论是能源供应水平,还是碳排放压力,都可能超出人们的承受底线。中国怎么办?
在过去的“十一五”期间,中国不仅超过美国跃居成为全球第一的风电大国,而且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投资也超过美国。尽管国家大力主导以提高新能源等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为战略发展方向,但是近年来新能源发展观念往往期望通过产能的迅速扩张而不是技术创新来引领并提高市场份额,新能源在发展过程中一味贪大、冒进的态势在业内饱受诟病,并一度使得我国新能源产业跟“过剩”联系在一起。随着“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出台,“调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了改革的必然趋势。危机推动变革,变革产生机遇。
根据媒体报道,2010年8月,国际智能电网联盟理事、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智能能源研究组组长武建东首次提出“智能能源网”概念的创新性的理论。在他看来,“智能能源网”全面超越了智能电网,这种集多种能源网络和不同能源载体之间的网络互联,将主导未来二三十年全球生产方式变革和生活方式的变迁。与武建东的“智能能源网”理论相呼应的,则是以“泛能网”技术为支撑的系统能效技术理论。以甲醇行业为例,2010年我国全年甲醇产量约1600万吨,如果回收余热资源全部配套发电,每年可发电50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19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450万吨。
但问题是,能否落实到产业化?因为,只有产业化,才能谈得上市场和新能源的真正发展。中国新能源的突破与发展的难点之一,就是市场。有报道称,有企业在系统能效技术方面已经进入产业化示范阶段,在河北、江苏、湖南和上海等地正在建设能源生态城,而进展最快的廊坊能源生态城的第一期工程有望在2011年年底竣工。而此前,这项系统能效技术曾被美国能源巨头杜克能源集团所青睐,并与中国企业共同签署了《关于协同建设未来能源技术示范平台之合作备忘录》,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向美国输出能源生态城的模式。
不管中国企业的实验与尝试的最终结果如何,业界越来越达成的共识是:中国新能源的发展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在近20年全球化石能源仍占绝对比重的状况下,中国能否在未来能源发展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竞争优势,并走出“中国特色”的能源道路,我们还得拭目以待,并继续给予冷静的思考。
(责任编辑:admin)-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