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文 化 > 游戏 >

云上的日子——云计算与游戏产业的未来

来源:《游戏机实用技术》 作者:赵亮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1-03-15 13:34 
核心提示:有人认为,新兴的云计算平台会对现有的主机平台造成极大冲击。不可否认的是,云计算开启的崭新商业模式,必将引发整个游戏产业的变革,然而对于任天堂、索尼和微软来说,变革并非意味着衰败,云计算时代的来临恰恰意味着新的契机。

一、云的迫近

本世代内,游戏产业经历了诸多变化,诸如触摸及体感的流行、FPS和TPS类游戏的崛起、业界重心向欧美转移等等,但这些变化并未撼动业界固有的运行模式,游戏的开发和销售与前几个世代相比并无显著区别。然而,随着云计算时代的迫近,游戏产业显然将经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

云计算到底是什么,恐怕很多玩家对此仍不甚了解。通俗的来讲,云计算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应用模式,即用户利用互联网上的软硬件资源来进行所需计算、获取所需服务的模式,我们所熟悉的网络搜索引擎、在线翻译工具的运行,都是基于这种模式。在传统的计算机应用模式下,所有数据计算任务都是由本地处理器承担的,而云计算应用的实质就是:剥离本地设备的计算职能,本地设备仅通过网络下达计算指令,由网络环境中的服务器完成计算任务,最后再由服务器向本地设备反馈计算结果。在云计算模式下,程序的运行效率不再受制于本地设备的性能,通过调用网络中的海量硬件资源,有助于大幅提升用户体验。

如果以云计算模式来运行游戏,那么就意味着游戏过程中涉及的绝大部分计算任务,包括AI、物理效果、图像和声音等,都将由远程服务器完成,我们可以将这个步骤称为远程运行。在应用端与服务器端为一对一的情况下,远程运行并不难以实现,只要网络通讯质量能够满足数据传输需求即可,即:网络应具有足够高的带宽来满足视频及音频信号的传输,并确保足够低的延迟以保证互动操作的流畅性。这种运用已经有了成功的先例,PSP对于PS3的遥控操作即属此例。

与上述一对一的简单结构相比,建立一个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公共服务平台则困难的多。大量用户的并发计算请求将消耗极大量的系统资源,需要组建超高性能的服务器集群;同时,鉴于不同计算任务涉及的计算量差异较大,需要一套灵活高效的任务分配算法来平衡各服务器的负荷,以提高整个平台的运行效率。对于云计算游戏平台的技术研究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包括AMD在内的众多软硬件供应商一直在设计解决方案。具体的商业项目也已经启动,例如北美的OnLive,玩家在支付一定的月服务费并在线购买相应游戏后,即可通过低配置的pc或mac接入服务器,以云计算方式运行开启大量特效的高清版游戏。

有人认为,新兴的云计算平台会对现有的主机平台造成极大冲击。不可否认的是,云计算开启的崭新商业模式,必将引发整个游戏产业的变革,然而对于任天堂、索尼和微软来说,变革并非意味着衰败,云计算时代的来临恰恰意味着新的契机。

二、主机平台的消逝

业内三巨头日常最关注的问题无疑是如何增加主机销量,这也是获得商业成功最重要的前提,但他们即使坐上了本世代的霸主之位,在下一个世代交替之时又将面临严峻的挑战,稍有不慎则霸主地位不保,任天堂和索尼在这方面有着惨痛的教训。除了来自对手的竞争所导致的用户流失之外,如何引导现有用户升级换代也是一个不小的难题,其中最大的难点在于成本。一方面,电子游戏本身并非生活必需品,受众群体又以年轻人为主,因此无力承受太高的价格;而另一方面,游戏的视听效果急速进化,对主机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游戏主机开始采用越来越多的高端技术,即使排除通货膨胀带来的影响,显然历代主机的相对成本也一直在节节攀升。玩家的消费能力与主机的成本之间形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这一矛盾在2006年末PS3发售时达到了顶点,一方面索尼以远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主机,造成大量赤字;另一方面玩家仍然报怨PS3的价格太高、难以接受,发行商和评论界也认为高昂的售价很大程度上抑制了玩家的购买热情。

当然,PS3上市初期空前的高成本在很大程度上源于索尼的商业策略,是对于Cell项目的盲目投资和强行推动光储存设备换代所导致的,但这并不表示“适当”的商业策略就一定能避免高成本。首先,我们不能否认的是,优异的视觉效果仍然是吸引玩家的重要手段,鉴于计算机硬件的换代周期持续缩短,而主机又要维持一定的生命期,因此为使视觉效果不至于迅速落伍,主机不得不在上市时配备相对高端的硬件,而这必然导致成本居高不下。任天堂凭借创新的操作方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回避了机能的竞争,但Wii的机能终要进化;微软期望通过添加kinect的方式将X360的生命周期延长半个世代,但这显然只是个治标不治本的策略。无论如何,游戏的视觉效果会继续进化下去,同时玩家们对于逼真物理效果的口味也会越来越高,因此主机如果以现行方式继续换代的话,我们对于各类处理器的投入显然会继续攀升;同时,鉴于本世代主机内部数据带宽的瓶颈已日益凸显,下一代主机如果维持传统架构,显然也有必要配备昂贵的大容量非易失性内存和固态硬盘。到时候,厂商和玩家又该何去何从呢?(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