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文 化 > 其他 >

直面北京开车乱象(2)

来源:法治周末报 作者:赵晨熙 责任编辑:方向 发表时间:2017-06-22 10:55 
核心提示:只有在过这个路口时,高云会无比期盼堵车,因为除此之外,她往往要花差不多十分钟的时间才能见缝插针地冲过去。为此,她现在已经选择多走半站地路程从前面的十字路口过马路,毕竟有红绿灯能相对安全一些。 在这次的

只有在过这个路口时,高云会无比期盼堵车,因为除此之外,她往往要花差不多十分钟的时间才能“见缝插针”地“冲过”去。为此,她现在已经选择多走半站地路程从前面的十字路口过马路,“毕竟有红绿灯能相对安全一些”。

在这次的治理行动中,陈朋军遇到的所有因此被处罚的司机几乎都知道“过路口和斑马线时应礼让行人”这一交通法规,只不过在自己实际驾驶的过程中,面对走在斑马线上的行人,他们都没有踩下那一脚原本应该踩下的刹车。

交通安全法第四十七条对机动车行经斑马线避让行人有明确规定,但为何这却成为了实际道路交通乱象中的一个“顽症”?

交通运输部交通干部管理学院教授张柱庭在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坦言,此前北京更多是在对斑马线礼让行人做宣传,实际中对此类违法行为的严查力度并不大,导致很多没有因此被罚的司机出现侥幸心理,甚至有恃无恐。

机动车礼让行人的宣传在张柱庭看来也过于缓和,实际上这是法律对司机作出的规范,属于“法让行人”。“在仅仅依靠宣传和司机自觉无法起到效果的情况下,对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惩处来倒逼司机提高意识是极其必要的。”张柱庭说。

严惩很重要

“好风气是管出来的,也是罚出来的。”这是作为全国斑马线交通治理标杆城市的杭州,在多年实践中得出的经验。

2016年3月1日,《杭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正式施行,这是浙江省首次将斑马线上礼让行人等文明行为规范列入地方性法规,使斑马线礼让行人从文明倡导升格为地方法规。

据杭州市交警部门统计,目前在杭州的主要道路,机动车斑马线礼让率已达到了93.9%。

这样的成绩显然不是光靠将其列入地方法规就能实现的。据杭州市交管部门介绍,杭州在全市确定了76条严管道路,对斑马线前不礼让现象进行现场执法。从2014年起,还在一些未设置信号灯的斑马线前安装了电子警察,专门抓拍机动车不礼让的行为;同时,一旦市民行车记录仪拍到其他车辆斑马线前不礼让,上传到交警部门APP,经后台审核通过后,将会对违法车辆罚款100元、扣3分;造成交通事故的,将处200元、扣3分的处罚。

事实上,不光是斑马线避让行人,对于很多司机来说,如果没有受到严厉的处罚,恐怕很难令他们真正重视起自己的行车规范。

先在车辆较少的右转弯道快速行驶,再在红绿灯前迅速并到直行道上,如果赶上红灯,就将车越过停车线,停在排队的第一辆车前。实际中不少“老司机”已将这视为拥堵路段中的“捷径”。

赵永斌忘了自己第一次这么走“捷径”是什么时候了,但他还记得,自己那一次是因为真的走错了车道,才最终无奈地在红灯前越线并道的。那之后的几天,他还格外担心会因此收到闯红灯的违章信息。(责任编辑:方向)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相关新闻>>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年-2022年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