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文 化 > 其他 >

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实现更高质量发展(3)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王忠禹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1-07-19 17:08 
核心提示:尽管国际间并购重组方兴未艾,但成功率并不高。麦肯锡的研究结果表明,70%的并购会因为种种原因失败,而失败的主要原因与公司深层文化整合失败有关。价值观上的冲突、经营理念的分歧以及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的隔阂常
尽管国际间并购重组方兴未艾,但成功率并不高。麦肯锡的研究结果表明,70%的并购会因为种种原因失败,而失败的主要原因与公司深层文化整合失败有关。价值观上的冲突、经营理念的分歧以及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的隔阂常常是导致重组失败以及引发重组“后遗症”的重要因素。对此,企业要从战略高度重视文化融合的问题,尤其是在我国推动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的深刻背景下,更要认真对待和妥善解决文化融合的问题,在做好战略、组织、资产、业务及人员整合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克服文化差异对企业发展带来的风险与不利影响。

一方面,要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把形成共同的使命愿景和发展目标作为文化融合的中心工作。企业文化融合工作要从统一思想认识、增强成员企业认同感与归属感入手,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评估目标企业的文化特点,从彼此文化的差异性中发掘文化的相容性,并通过充分的沟通与交流,取得文化共识,构建统一的文化理念体系,形成统一的价值观与使命愿景,确定共同的发展目标,为促进企业全方位的整合做好精神上的定位。新兴际华集团在并购重组过程中通过沟通、指导、体验、交流、座谈等多种方式,加深重组企业对集团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从而取得文化上的高度认同,保证了重组企业的顺畅运行。

另一方面,要紧密联系实际,探索适合自身发展方式的文化融合模式。文化融合不是简单的文化替代或文化相加,而应该是对并购重组企业文化的重塑与再造。在文化融合过程中,企业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本着“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共创共享”的原则,根据重组后确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方式,通过对原有企业文化的提炼、整合与创新,深入细致地做好文化融合工作,逐步形成特色鲜明、注重实效的文化融合模式,为重组企业实现组织融合、制度融合和管理融合提供有力支撑。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在兼并收购12家企业之后,实施企业文化重塑工程,逐步形成以“包容”为核心的文化融合模式,做到该管的必须要到位,不该管的坚决不越位,从而使母子公司能够更加健康、有序、协同地开展业务。

四、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努力实现包容性增长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现代社会对企业的普遍期望和企业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要。

自从11年前联合国启动“全球契约”,倡议各国工商界担负社会责任以来,企业社会责任逐渐被国际社会普遍认同,并形成一种全球性的发展趋势。近年来,我国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积极响应、踊跃参与,取得了显著成效,他们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节能减排与清洁生产,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在安全生产、提高产品质量与服务水平,维护消费者利益以及在提高就业水平,改善职工待遇,保护劳动者权益、扶困救灾、支持社会公益事业等方面负起了应有的责任,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并涌现出许多起模范带头作用的企业。大连万达集团把做社会企业作为追求的最高目标,在开发商业地产中致力于建造绿色建筑,大量采用低碳节能的设计和技术,成为中国商业建筑节能的典范;中国黄金集团在建设西藏甲玛项目中,投入大量资金修路、引水、助学、帮扶困难群众,不仅维护了民族团结,也极大改善了自身经营环境;中国建筑集团、中国水电集团克服高寒缺氧、交通不便等困难,在玉树灾后重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践证明,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不仅有利于党和国家的事业,有利于改善民生、改善环境,促进社会和谐;而且有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公民”形象,有助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赢得客户信赖和确立企业的品牌优势。据有关机构的最新研究数据显示:有近五成的消费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状况会影响其购买选择,有3/4的消费者愿意用较高的价格购买社会责任做得好的企业产品或服务,其品牌忠诚度更高。

需要强调的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不能只当成阶段性任务来抓,而应以更加长远的发展眼光和包容的博大胸怀,把推动社会发展,增进人类福祉,尊重平等发展机会,将经济发展成果惠及大多数人,努力实现包容性增长作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企业文化工作也要以此为重点,通过价值观的引导和强化企业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不断提高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意愿和自觉性,使其真正成为21世纪中国企业和企业家的时代品格。

全国企业文化年会创办近10年来,已经成为我国企业文化交流与对话的重要平台,为推进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发挥了积极影响和作用。希望大家利用这个机会,相互学习经验、彼此借鉴方法,深入探讨新形势下我国企业文化发展的方向与规律,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立足创新,使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不断迈向更高水平,为企业健康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