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三网融合视界 > 综述 >

智慧全光网 ODN走进智能化

来源:通信产业报 作者:陈宝亮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2-04-05 09:48 
核心提示:作为先进的光纤接入技术,ODN的网络结构与传统铜线网络有很大不同,传统铜线网络采用的是P2P(点对点)结构,而ODN采用的是更为复杂的P2MP(点对多点主站)结构,这就导致了ODN网络中的接续节点多、网络管理复杂。

为了满足FTTH规模建设面临的海量光纤管理需求,应该有一种新的光纤管理模式。智能ODN将开启新的管理模式。

2010年的三网融合,光通信产业链成为最大受益者,FTTx成为各大厂商主打方案;2011年,中国电信启动了“宽带中国·光网城市”,FTTH成为2011年通信业最热门的话题;步入2012,宽带上升为国家战略,“宽带中国战略”预计下半年出台,届时FTTH将在国家意志主导下,成为全民话题。然而,即便是已经在规模商用中成熟,FTTH的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难题,ODN就是其中之首。

ODN(Optical Distribution Node)具体指从运营商机房的局端设备OLT到普通用户家中接收设备ONU之间的一段分配网络。ODN由光纤、光配线架、光分路器、光分纤盒、光纤连接器等等无源器件组成,所谓无源,在这里主要区别于传统基于电路信号的有源铜缆传输,ODN之内全部是光信号,且信号在ODN中无需任何光电转换。

“光进铜退”大潮中,ODN部署是最重要的工程,光缆替代铜线几乎全部发生在这一段。同时ODN网络的建设成本极高,最高可达FTTH总体投资的50%~70%。

中国电信科技委主任韦乐平曾如是评价:“技术可以革命,但网络却不能革命。”光进铜退从技术上可以一步到位,但实际网络部署中只能逐步演进,这期间需要网络去适应、运维人员去熟悉并逐步掌握新技术下的运维模式。

作为先进的光纤接入技术,ODN的网络结构与传统铜线网络有很大不同,传统铜线网络采用的是P2P(点对点)结构,而ODN采用的是更为复杂的P2MP(点对多点主站)结构,这就导致了ODN网络中的接续节点多、网络管理复杂。

智能ODN精准管理资源

在光纤接入网大规模部署的情况下,光纤数量快速增多,传统光纤网络中,各种光纤及无源设备的管理,主要通过给每根光纤连接头处贴上一个纸质标签来实现端口识别和路由管理。然而一旦FTTH时代来临,每个用户将占用1-2芯光纤,使得光纤泛化,纸质标签俯拾皆是,交接箱的数量和容量都将急剧增加,导致光纤查找相当困难。给ODN网络的建设、施工以及运维带来极大的挑战。

凡是运营商遇敌的场合,总有厂商出场上演“英雄救美”。华为光纤基础设施产品线副总裁付裕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在帮助海外运营商实施FTTH网络部署的过程中注意到这一问题,于是2009年发布了iODN解决方案样机,2010年9月在全球范围发布iODN解决方案。”

付裕介绍,2011年初华为在安徽宣城成功建成国内首个商用试验局,截至2011年底,华为iODN解决方案已在全国23个省超过58个项目中应用,在海外也已在阿联酋、卡塔尔、墨西哥、俄罗斯、新西兰等地实现商用。

2011年通信展,上海贝尔、中兴也分别推出了Smart ODN、EODN的智能ODN解决方案。准确地说,由于华为在业界率先提出智能ODN,现在行业很多公司就把智能ODN解决方案简称做iODN,接受记者采访的多位中国电信专家也习惯将各种方案统称为iODN。

据记者了解,三家厂商对于智能ODN的定位基本一致:传统ODN投资和建设的效率难以匹配,一方面由于无源网络不透明导致光纤无法清晰管理;另一方面由于网络资源的管理错误导致运维效率低下,维护费用上升,智能ODN为此而生。

其实智能ODN的核心就是资源管理的准确性,每个光纤端口、链接点均增加RFID或者eID电子标签,据此进行数据自动识别、采集。由此可帮助运营商设计院对大规模ODN网络进行合理的规划、对海量光纤端口进行准确管理、并根据用户信息实现业务的自动开通、发放。

据此特性,厂商宣传智能ODN为智能的管理平台:“基于对资源快速、准确的管理平台。不仅帮助客户节约投资,更能够通过构建一张可运营的ODN网络实现更多业务精准投放。”

2~3年可规模商用

上海电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张军认为:“iODN的核心思想是资源管理的准确性,对于运营商最直接的意义是海量光纤端口的信息管理,从而做到用户开通业务的100%准确。”历经三年多的部署,上海电信的FTTH已经从技术成熟走向应用成熟,业务开通准确率达到95%。张军表示:“iODN对于现在的上海电信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但是对于全国其他刚刚开展FTTH的省市都是必要的。”

从此角度来看,智能ODN的应用意味着新涉足FTTH的地方运营商可以省去近2年多的熟悉过程。提升效率之功可见一斑。中国电信北京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张成良表示:“电信对于智能ODN的定位就在于海量光纤的管理,如此我们可以实现:100%的信息自动化管理;100%的端口、光纤路由信息准确;100%的光纤链路可开通、链路质量可保证。”

虽然目前中国电信并未在集团启动智能ODN的测试,但根据各地的试点情况来看,集团测试并不遥远。

就目前三大运营商的宽带建设来看,智能ODN更为适用于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刚刚启动了“光网世界 沃宽天下”战略,在北京、天津等重点城市及区域率先开展宽带光纤提速工程,计划利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在城市区域逐步普及10M-20M,部分区域和用户可达100M。

但据业内反应:“联通的机房太乱,光纤分布如蜘蛛网。几乎谈不上任何光纤管理。”这可谓是联通进军FTTH的最大潜在阻力,而且随着FTTH的开展,该问题可能会突然爆发。智能ODN明显有的放矢。

而对于一直缺乏固网资源(包括网络分布、运维人员)的中国移动,网络的管理已经成为中移动进军宽带的最大门槛。

据悉,2012年1月华为在温州移动成功实现了ODN到iODN的智能化改造。除此之外,iODN解决方案还在温州移动承载基站光纤管理及城域光纤管理中发挥了作用。

当然,每个光纤端口都增设电子标签会增加ODN的初始建设成本,根据目前电子标签市场价格估算,智能ODN建设成本较ODN会提高30%~50%。但是可以节省5%的维护成本以及30%~50%的维护成本。

厂商分析,以5年为单位,智能ODN可为运营商节省总投资成本18%~25%,估计2~3年内可以实现规模商用。

高效管理带来的产业变革

其实除了接入网ODN的智能化之外,城域网、骨干网都开始不同程度的呈现智能化。其中有基于SDH的智能ASON网络,以及升级版的基于OTN的ASON网络、基于GMPLS的智能控制平面都已经在中国电信网络中开始商用。

此外,还有目前正处于探讨阶段的IP与光的协同管理,以及将来可能应用大数据中心中的openflow,其最直接出发点就是提高运维效率。

我国的通信产业正面临原材料、动力、运行费用、人工成本的飞速上涨,而资费价格却在直线下降。“降低OPEX”已经成为运营商最重要的节流手段。可以预见的是,智能ODN将必然会为运营商成就新的网络资源管理模式。

目前业内也有纯ODN厂商试图研发智能ODN,但最大的挑战在于对网络管理的理解和实践(传统厂家更多在做盒子,只有一些大的厂家会关注到整体的解决方案),难以在此领域与华为、中兴、上海贝尔竞争。

也就是说,一旦运营商大规模启动智能ODN,那么ODN的乙方将逐步由现在的运营商转移到华为、中兴、上海贝尔等系统厂商,理所当然竞争会更加激烈。

(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今日头条

    更多>>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