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媒介经济学视角看三网融合
三网融合研究现状
三网融合在我国才刚刚开始起步,综观我国学者对于三网融合的研究,大多数对于三网融合的现象阐述较多,教少对三网融合进行系统的理论阐述。三网融合作为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开始的阶段必将遇到很大的难题,广电与电信都有自己的盈利模式和业务范围,采取怎样的双向进入方案才能使双方的利益达到最大化,将是政府领导和学者都要思考的现实问题。在三网融合刚刚起步的中国,我们很难预测其融合的进程以及将来广电和电信的具体业务分配模式。在本着借鉴学习的基础上,我国学者对国外的三网融合的案例进行了深刻分析,有学者撰文指出:“国内现行政策并不能保证‘双向对等准入’的实现,而是在电信行业已在经营实力、资本实力远远高于广电行业的情况下继续实施有利于电信行业的“双向准入”政策和核心业务资源分配政策,这种政策的实施只能使本已处于弱势的国内广电行业发展更加艰难,使本已处于强势的国内电信行业继续巩固垄断地位……”当然,还是有不少学者在理论层面上对三网融合进行了阐述分析,但是没有把电信归于媒介的范畴来考量。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电信的依赖越来越深,也因此有人预测电信将成为未来最大的最不可缺少的媒介。如果要从媒介经济学的角度对三网融合有一个比较简约深刻的认识,首先必须将电信作为内容发布平台来分析。
三网融合之经济动因
随着我国数字电视、电信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信息产业按业务划分市场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不同信息行业间的技术互相吸收走向了融合,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和综合化导致了信息行业业务市场的重新划分。以运营电话业务为主的电信网、以运营数据业务为主的互联网以及以运营视像业务为主的电视网的融合则是产业不断发展前进的产业。从媒介经济学的视角来考量,三网融合的经济动因主要在于对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以及提高三网外部性的现实期待。
1、规模经济
三网融合之后产生规模经济效益源于三大行业生产的特殊性。
就电信业来说,电信业提供的是一种利用通信网络将信息从发端到收端的信息传递服务,其生产的过程无需普通行业所需要的原材料投入。从电话服务的过程来看,其“产品”为通话的时间,并且这个“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不能够被加工和改变,当电话的语音信息从发话端送到受话端后,电信的生产过程就完成了。要保证这个过程的完成,电信公司必须在前期投入大量的投资建设,投资的设备包括交换机、室内交换局、交换机之间的中继线、长途传输网、国际交换局等等。可见,电信公司的初始成本是很高的,只有用户数量达到相当大的规模,通话量达到相当大的时候,电信公司在每个用户、每个通话上的收入才可能大于每个用户、每个通话的平均成本,才能因此获得收益。
对于广播电视来说,其前期的投资是巨大的,但是一旦媒介产品生产出来后,每增加一个单位的产量所引起的成本增加量几乎为零,也就是说媒介产品的成本是随着产品数量的增加而下降的。媒介产品这种“高生产成本,低复制成本”的特性为规模经济提供了基础。
从互联网来看,网络的设备、带宽资源、后台系统的维护也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随着我国网民的增多,网络所凝聚的注意力经济也越来越明显,截至2010年12月,我国网民的规模已达4.57亿,互联网普及率进一步提升,达到34.3%。作为迅速发展起来的第四媒介,其规模经济效应还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三网融合为三大网络提供了一个契机,三大业务的融合必将导致受众的增多,其直接的结果就是在它们本身具有的规模经济的基础上走得更远。
2、范围经济
就目前的状况来说,三大网络基本上处于一种独立的格局,电信网主要提供通信业务,有线电视网主要提供电视业务,互联网提供数据业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电信和网络存在着一定的交集,但就整体上来说,三大网络仍然独立建设。三网融合之后,每一种网络均可以在自己的平台上提供电信和广播电视业务,很明显,三网融合后总的成本肯定比三网分别建立三种业务的成本要低很多。拿电信业务来说,三网融合之后必定增加的业务如电子邮件、增值传真、可视电话会议服务、电子数据交换和在线数据处理等等,如果电信企业想要独立地同时运行这些业务,不但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并且在一定的时期内,其业务增进的速度也必定相当缓慢,而对于消费者极速增长的需求是不相适应的。(责任编辑:融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