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电力 > 新能源 >

新能源发展方向及欧盟的未来地位

来源:21世纪网 作者:雷李平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2-04-23 13:38 
核心提示:仅从我国来看,全年有超过一半的汽油、柴油消耗在汽车产业上。2009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经达到了51.3%,如果能实现新能源在汽车工业上的替代,则我国石油的消耗将大幅降低,尾气排放环境污染、温室效应等问题都将得到明显改善。

西方工业革命以来建立起的庞大的经济体系,其基础在于石油、煤炭、电力等传统能源的应运。

当石油日渐枯竭,煤炭等矿产资源也消耗甚巨时,传统的工业文明越来越难以为继,新的格局由此酝酿。而新格局的形成必然依赖于一种全新能源的逐步替代,全盘抛弃传统的石油工业经济体系并不现实。

这种新能源的确立必须能完全应运于石油、煤炭等传统能源领域,又要避免后者环境污染、总量限制等缺陷的制约,也就是说这将是一种清洁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的能源形式。

就目前而言,符合清洁条件的能源除了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和核能外,还有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的氢能。如果技术制约被解除,其中又以燃烧后产生水的氢能最便捷、最具前景。因此,全球经济体在未来格局中的位置将极大地取决于其在新能源,尤其是氢能方面的应运和话语权。

氢能的利用,暂时最具可行的将体现在汽车工业上,也即,未来以氢动力为主导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将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新的火车头。车,对于美国和欧盟及全世界的经济模式来讲都相当关键,当年欧洲和美国,包括日本和现在的韩国都是靠汽车产业称霸了世界的制造业。可以说,车,才是目前与未来工业经济的关键部件。

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汽车保有量达到了接近5100万辆,根据估计,2009年在6200-6250万辆之间,这个保有量是真正四轮汽车保有量。根据测算,2008年国内汽油、柴油表观消费量为2.225亿吨,汽车表观消费量为1.139亿吨,汽车消费占比例是56.3%。其中有关汽车汽油的表观消费量是5310万吨,占比为83.7%;汽车的柴油表观消费量为6080万吨,占比为43.8%。

仅从我国来看,全年有超过一半的汽油、柴油消耗在汽车产业上。2009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经达到了51.3%,如果能实现新能源在汽车工业上的替代,则我国石油的消耗将大幅降低,尾气排放环境污染、温室效应等问题都将得到明显改善。更不用说新能源汽车对严重依赖汽车的美国、欧洲国家的意义。

目前,全世界的主要国家,包括中国在内都在积极发展新能源产业、发展新能源汽车。谁能胜出,谁能做得最好,谁就将成为世界新的霸主。

能源消耗霸主美国将不可能率先胜出:当新的能源汽车出现的时候,美国做不到快速转型。美国的汽车产业由几个大托拉斯垄断,且完全依赖石油,而美国的石油公司,同时也是世界的石油巨头。两者互相关联,其背后都有大的利益集团操纵,甚至可能同属于一个实际控制人,汽车转型新能源,必然会影响到关联石油巨头的利益。

而美国是完完全全的私有制,全国的经济就控制在一些大的家族和利益集团手里。其行事依据不是以国家利益而是以集团利益为主。当涉及自身利益时,摊子越大,牵涉利益越多,转型就越难。

此外,在美国,不同的州采取不同的能源政策生产不同能源的汽车,也不是件可行的事情,不同的配套设施就难以配置。比如美国的一个州以电动力车为朱,则在这个州有不少充电站,到别的州可能推广氢动力,充电站就没有或很少了,这对于美国这个汽车轮子上的国家而言,是民众不能接受的事实。

因此,在大托拉斯控制的跨50个州的庞大产业链上,美国汽车产业即使要全面转型为新能源,也得炸干了传统汽车产业的最后利润后才会变。

中国同样没法做到快速转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全面开花,燃料电池、混合动力、纯电动、氢能源动力、太阳能、燃气和生物乙醇等类型汽车均有发展,其中,我国混合动力和纯电动汽车的技术水平较高。就全国而言,国家鼓励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而不同地区,不同厂商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类型和适用类型侧重点都有不同。

这种多模式发展的制约在于,我国幅员辽阔,人们对汽车的依赖也越来越重,人车跨区域的流动同样会面临美国的充电等基础设施的配套难题:要么配套不足,要不多重配置增大成本。而且,我国具备技术优势并已经进入推广阶段混合动力、纯电动汽车,其本质上仍然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传统能源,严格意义上只是传统能源向新能源转换的过渡形式,石油等传统能源枯竭后的难题依然存在。(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