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电力 > 新能源 >

核电:突发事件背后的安全风险(2)

来源:中国投资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1-10-09 16:48 
核心提示:在孙学智看来,目前国内核工程人才培养、基础科研缺口很大,核电站技术监管人员占比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的问题已非常明显:这不仅包括高素质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稀缺,核设备制造能力、核岛建设安装能力以及研发

在孙学智看来,目前国内核工程人才培养、基础科研缺口很大,核电站技术监管人员占比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的问题已非常明显:“这不仅包括高素质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稀缺,核设备制造能力、核岛建设安装能力以及研发设计能力的不足,也包括安全监管机构、人力和能力的不足。而且相比来说,更缺少核工程方向的一线和低端的技术人才”。

为此,中编办已经批准环保部国家核安全局到2012年其编制人数从300人增加到1200人。但以孙学智所在的核与辐射安全研究所为例,定编80人,迄今人员仅近30人,“虽然人才急缺,但核电人才不能速成,有限的编制下,我们拟在更大范围内选拔较高端人才”。

乏燃料后处理问题亟待解决

2011年1月3日及以后的几天里,国内各大媒体以很大篇幅报道了我国乏燃料后处理中试厂热调试成功的新闻,但目前我国压水堆乏燃料后处理厂的建设仍然路途漫漫,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快堆工程部总经理张东辉表示:“热调试成功并不等于中试厂投入运行,只说明我国已经掌握后处理技术”。

在张东辉看来,这正反映了国内核电发展头重脚轻的现状:“目前国内重视核电站建设、铀矿资源开发,对核电发展下游重视程度不够。

张东辉介绍,一台百万千瓦压水反应堆核电站,每年产生核乏燃料25-30吨。按照国家能源局规划,2015年国内核电装机容量达4000万千瓦,2020年为8600万千瓦。据此匡算,2020年当年核乏燃料将达2400余吨。

目前国内外乏燃料有两种处理方法。一是“一次通过”战略。即乏燃料经过冷却、包装后作为废物送到深地质层处置或长期贮存。

二是后处理战略,其核心是铀、钚分离并回收利用,之后还要经MOX(铀钚混合氧化物)燃料制造,供应给快堆燃烧并增殖燃料,快堆乏燃料再进行后处理。在此过程中,裂变产物和次锕系元素固化后进行深地质层处置或进行分离嬗变。

如果后处理技术不能快速实现产业化、高放地质处置库不能建成,中国核工业将面临着核废料无处存放的境地。“前期核乏燃料尚未处理,新建成核电站又产生大量乏燃料。核乏燃料逐年堆积,安全隐患极大。当务之急是加快后处理技术商业化,提高处理能力”。张东辉说。

按照国内核电发展速度,2025年核电装机至少1亿千瓦,前期乏燃料已经存储15年,超过最大储存时限,必须及时处理。在张东辉看来,后处理技术比核电技术复杂,放射性强,投资大,地方政府不感兴趣,建设资金压力大。

在张东辉看来,填埋封存是最笨的方法。一是大量铀资源白白浪费,乏燃料含有超过95%的铀,燃烧过程中产生钚等新元素;二是核废料放射性延续时间长达几百万年,潜在风险大。张东辉告诉记者:“即使按照全世界目前的核电站乏燃料卸出量(约1万吨/年)估算,‘一次通过’循环方式需要全世界每6—7年就建造一座规模相当于美国尤卡山库(设计库容7万吨)的地质处置库。只要全世界核电装机容量增加1倍,就需每3—4年左右建设一座地质处置库,这显然是难以承受的负担”。

目前,该中试厂处理能力仅为60万吨/年。中核集团希望将其扩能至400万吨/年,甚至800万吨/年。但时间表尚未确定。

(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