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电力 > 新能源 >

“电荒”加剧 多产煤也无能为力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1-09-13 17:26 
核心提示: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快速发展和资源整合,我国原煤年产量由2005年的23.97亿吨,增加到2010年的32.4亿吨。据初步核算,2010年全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也只有32.5亿吨标准煤。

每年的夏冬季节,煤电供应都会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如今虽已入秋,但夏季用电缺口扩张的影响仍在持续。根据南方电网公司近日发出的缺电预警,全网电力缺口已近15%。

其实,从今年4月中旬开始,华中、华北电网就开始出现用电紧张,此后这一紧张局面进一步扩大到华东、南方区域,浙江、江西等部分省份甚至在夏季用电高峰还未到来之时,就出现了缺电。

在电力供需形势不断紧张的情况下,关于电煤供应能否满足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质疑声此起彼伏。不少人将电荒归咎于近年来的煤炭资源整合,认为中小煤矿被“关、停、并、转”之后,煤炭产量急剧下降,导致煤炭供应偏紧,认为要扩大煤炭产能,增加煤炭供应,以解燃“煤”之急。

其实,年初以来愈演愈烈的电荒,与我国的煤炭供应格局固然有一定关系,但更主要的是因为一方面西南地区少雨干旱,水位偏枯,部分地区汛期推迟,致使水电出力下降;另一方面随着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用电量需求旺盛。

此外,高耗能产业用电量的增长,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用电需求的增长。今年上半年,化工、建材、黑色金属冶炼、有色金属冶炼四大重点行业用电量合计748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2%。从这个角度看,电荒也折射出了当前节能减排压力之大。

扩张煤炭产能,真是治好电荒的一剂良药吗?

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快速发展和资源整合,我国原煤年产量由2005年的23.97亿吨,增加到2010年的32.4亿吨。据初步核算,2010年全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也只有32.5亿吨标准煤。将原煤产量和能源消费折算的数据做一个粗略比较,可以发现,我国煤炭的供给和需求从总体上看是比较平衡的。

而根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有关专家分析,“十二五”期间,随着主要产煤地区、大型煤炭企业煤矿生产能力的改造提升,我国煤炭供应能力继续保持增加趋势,到2015年,全国煤炭产量有望超过42亿吨。而随着国家加大节能减排政策的执行力度,以及能源结构的优化调整,煤炭需求的增幅将放缓。这“一增一减”,将使煤炭的供需状态更显宽松。

由此看来,我们大可不必担心煤炭行业的生产供应能力。反之,如果因为不堪电荒之扰,盲目追求煤炭产量的迅速扩张,非但没有做到“对症下药”,反而会带来其他不利影响。

多产煤并不能解“电荒”

每年的夏冬季节,煤电供应都会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如今虽已入秋,但夏季用电缺口扩张的影响仍在持续。根据南方电网公司近日发出的缺电预警,全网电力缺口已近15%。

其实,从今年4月中旬开始,华中、华北电网就开始出现用电紧张,此后这一紧张局面进一步扩大到华东、南方区域,浙江、江西等部分省份甚至在夏季用电高峰还未到来之时,就出现了缺电。

在电力供需形势不断紧张的情况下,关于电煤供应能否满足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质疑声此起彼伏。不少人将电荒归咎于近年来的煤炭资源整合,认为中小煤矿被“关、停、并、转”之后,煤炭产量急剧下降,导致煤炭供应偏紧,认为要扩大煤炭产能,增加煤炭供应,以解燃“煤”之急。

其实,年初以来愈演愈烈的电荒,与我国的煤炭供应格局固然有一定关系,但更主要的是因为一方面西南地区少雨干旱,水位偏枯,部分地区汛期推迟,致使水电出力下降;另一方面随着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用电量需求旺盛。

此外,高耗能产业用电量的增长,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用电需求的增长。今年上半年,化工、建材、黑色金属冶炼、有色金属冶炼四大重点行业用电量合计748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2%。从这个角度看,电荒也折射出了当前节能减排压力之大。

扩张煤炭产能,真是治好电荒的一剂良药吗?

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快速发展和资源整合,我国原煤年产量由2005年的23.97亿吨,增加到2010年的32.4亿吨。据初步核算,2010年全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也只有32.5亿吨标准煤。将原煤产量和能源消费折算的数据做一个粗略比较,可以发现,我国煤炭的供给和需求从总体上看是比较平衡的。

而根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有关专家分析,“十二五”期间,随着主要产煤地区、大型煤炭企业煤矿生产能力的改造提升,我国煤炭供应能力继续保持增加趋势,到2015年,全国煤炭产量有望超过42亿吨。而随着国家加大节能减排政策的执行力度,以及能源结构的优化调整,煤炭需求的增幅将放缓。这“一增一减”,将使煤炭的供需状态更显宽松。

由此看来,我们大可不必担心煤炭行业的生产供应能力。反之,如果因为不堪电荒之扰,盲目追求煤炭产量的迅速扩张,非但没有做到“对症下药”,反而会带来其他不利影响。

(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