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气候变化 核电不是选择是答案
要不要发展核电?这几乎成了目前争论最多的能源问题之一。在谈论这个问题之前,先来看看我和那些反核的“环保人士”间有什么共同观点。作为一名积极探究全球变暖对生物圈影响的科学家,我对气候危机的认知程度不会低于任何人,也很了解构建低碳能源未来的重要性。我同意应该为核电产业建立最高的安全管理标准,也为一些国家对化石燃料进口过度依赖而感到担忧。
在问题的认识上我想我们是相同的。但是,该如何解决这些难题,我的观点却与这些“反核人士”截然相反。我明白许多人希望全球“没有核能甚至没有核武器”,这是出于和平和安全考虑的美好愿景。但它们错误地认为,核电不仅危险,也是不必要的。用可再生能源发电来取代核电是他们推崇的问题解决之道。这种观点在当下具有普遍性,并被贴上了“明智”的标签。当然,我并不反对他们的设想,如果可再生能源真的可以解决所有问题,让全球能源走上清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乐观其成。但遗憾的是,这并不现实。
让我们先来看看究竟有哪些难题需要解决。在包括欧美等国在内的发达国家,人们生活水平很高,可以使用便宜的化石燃料。所以人们对于化石燃料的过度依赖难以抑制。当然,发达国家都在高喊减少对化石燃料依赖的口号,但又有什么能源可以完全替代石油和天然气呢?尤其是在电力需求快速增长的大背景下,想做到这一点更是难上加难。而对于第三世界国家来说,则要面对电力供应不足的问题。印度的人均电力使用量仅为澳大利亚的1/4。而对于亟待发展的第三世界国家来说,未来电力需求增长的压力会比发达国家更大。
如果我们想要在21世纪中叶达到零碳排供电的终极目标,我们需要满足什么条件呢?首先,发电规模要达到8000吉瓦至10000吉瓦。就算先不考虑能源储存等一系列问题,让太阳能和风能完全提供这些电力,那么我们至少需要在未来四十年每天都安装1200个大型风力涡轮机或者45平方公里的太阳能电池板。对于风电来说,这需要消耗125万吨混凝土和33.5万吨钢铁,对太阳能来说则是220万吨混凝土和69万吨钢铁。请注意,这是每一天所需消耗的量。那么如果用核能来满足这个目标呢?以AP1000技术核反应堆为例,我们需要每3天建造2个核电站,消耗16万吨混凝土和1万吨钢铁。对于资源和土地的消耗状况对比不言而喻。
当然,这只是一个极端的例子。我想表达的是,别再用发展核电要面对太多问题这样的借口来为放弃核电找理由。想要解决气候变化问题,拥有一个绿色未来,不管选什么能源都要面临严峻挑战,可再生能源也不例外。
回顾核电的艰难发展历程,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核电便成为诸多环保组织口诛笔伐的对象。作为一种清洁、可持续的发电方式,按说是最为符合环保组织标准的核电却始终在和这些人“战斗”,去不断证明其对于气候变化所能作出的贡献。这多么讽刺,这些组织应该是核电发展最有力的支持者才对。而政府的错误宣传加上对于核武器的恐惧心理,使得民众对于核电这种完全造福人类的核应用技术也十分抵触。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将这种情绪推到了顶点,公众对于核电畏惧及不信任的心理被无限放大。但是,考虑到未来数十年我们在气候变化问题上所要面临的挑战,放弃核能绝对是错误的选择,会付出惨痛的环境代价。德国已经在为这样的选择付出代价——两个全新的火电厂即将开建。
另外还有一些有关核电的担忧情绪也在上升。铀资源供应将会越来越少,核废料难以处理,成本过高以及大量使用核电是否会增大核武器发展风险等等。但这些担忧目前都不是事实,未来也没有可能发生的迹象。
从全球范围来看,核电并未退出舞台。G20国家中,有15个都在使用核电,还有4个国家正计划在未来发展核电。虽然德国弃核引发了广泛关注,但更多的国家还是没有将其放弃,还有许多国家决定开始发展核电。如果真的从全球能源安全角度考虑,“妖魔化”核电并且阻碍核电发展才是不智之举。我们真的不该再继续就是否弃核浪费时间和精力,讨论如何高效、安全地利用这种低碳能源,帮助人类更好应对气候危机才是该做的事情。(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