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维斗:700℃超超临界不是清洁发电唯一
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中国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已经达到33台,而且还有11台百万千瓦火电机组在建。
在成为全球600℃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运用最多的国家之后,中国开始雄心勃勃地制定700℃的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路线图,计划在10年内,到2020年完成示范电厂工程。
6月24日,国家能源局在北京召开国家700℃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创新联盟第一次理事会和技术委员会会议。而这个联盟就是中国700℃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的核心机构。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刘铁男亲自担任联盟的理事长。
刘铁男在会上称:“有关各方要高度重视,将这项工作上升到关系国家能源安全的层面予以落实”,并“尽快实现700℃超超临界发电技术产业化”。
为了实现这一计划,包括五大电力集团、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中国钢研科技集团在内的多家业内重量级机构等都成为了联盟成员。
为了技术攻关,联盟还专门设置了技术委员会,邀请了包括原能源部部长黄毅诚、原电力工程部副部长陆延昌、原机械工业部副部长陆燕荪、中国工程院院士倪维斗、徐大懋、中国科学院院士李依依担任高级顾问。
而以中国工程院院士黄其励为主任的技术委员会几乎囊括了目前中国火电行业所有的技术核心人物。
700℃超超临界临界燃煤发电技术研发阵容的强大,实现目标似乎指日可待。但中国研发技术到底如何,其主要面临哪些问题,10年后是否可以实现目标,这些困惑依然存在。
本期记者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在联盟中担任高级顾问的倪维斗院士来详谈解析。
600°C超超临界技术基本过关
“我国目前超超临界发电技术,从整个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讲,我国电力制造和发电企业还是做得很漂亮的。”当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倪维斗谈到当前中国超超临界技术发展时并没有吝惜赞扬之词,“目前运行、在建以及计划建设的超超临界机组台数世界第一。可以说,技术已经基本掌握,‘洋拐棍’已经基本扔掉了。”
据统计,目前我国火电机组装机容量达到全国装机容量的70%以上,而发电量则占80%。并且由于我国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决定了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煤电仍为我国主力电源。
但是由于燃煤带来的巨大污染问题,所以提高效率和降低排放的发电技术成为各国重点关注的领域。我国从90年代其开始进行相关技术的研究和引进。
“在600℃的超超临界机组研发上,从设计、制造到运行,可以说都过关了。我个人而言,还是比较满意这个领域的发展。”作为该领域的专家,倪维斗没有说很多套话,十分坦然,“中国扯皮的事情很多,但是在超超临界上还不错。”
据介绍,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已经是世界上先进、成熟达到商业化规模应用的洁净煤发电技术,在不少国家推广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节能和改善环境的效果。
“比如说上海外高桥第三电厂的超超临界机组,煤耗达到了世界最低的273g/kWh,这是相当不错的成绩。他们在其中解决了很多技术问题,这说明在600℃的超超临界技术上,我国现在处于世界先进行列。”倪维斗再三肯定目前的超超临界技术,“由于我们有技术、有项目,现在有能力、有市场请外国给我们打工。”
高温材料是研发关键
“尽管我们在600℃超超临界技术上基本过关,但是高温材料这一块,我们始终是短板。”当记者问到高温材料研发时,倪维斗直接回答说,“不要说700℃的技术研发,目前在600℃的高温材料上我们都不行。”
据介绍,尽管我国自1993年就开始研究超超临界发电技术,并且成功开发了600℃和625℃两个温度等级的先进铁素体材料。“但是中国的高温材料,只能在实验室内小范围应用,还不能进行大规模的商业化生产。”倪维斗没有掩盖中国高温材料研发的窘境,“举例来说,目前我们锅炉中的高温过热器材料都是引进的。而一台锅炉价格的一半都用在了购买外国材料上。”据了解,由于高温材料研发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高额投入,相对于直接引进国外材料而言,自主研发成本和风险过于巨大,所以国内高温材料始终没有达到大规模商业应用的地步。(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