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电力 > 新能源 >

发展新能源车不可操之过急

来源:中国工业报社 作者:李永钧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1-03-25 13:16 
核心提示:根据相关信息,国家层面的《汽车产业“十二五”规划》和《节能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对2015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做了规划,前者为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要达到100万辆,后者是2015年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达到50万辆以上。

在过去的一年里,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最给力的话题之一。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新能源车无疑成为与汽车有关话题的亮点。

根据相关信息,国家层面的《汽车产业“十二五”规划》和《节能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对2015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做了规划,前者为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要达到100万辆,后者是2015年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达到50万辆以上。从目前透露出的《规划》细则看,中央财政将投入上千亿元,支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未来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将正式迈入产业化的发展阶段。

在国家巨额资金投入和鼓励政策的大力推动下,各汽车企业也纷纷宣布自己的新能源规划和战略。据不完全统计,在过去的一年里,至少有60家车企宣布进军新能源产业。然而,“热火朝天”的热情并不代表技术先进。与政府和企业高昂的热情和投入相比,我国新能源汽车在技术和研发能力上并没有明显提升,业界对新能源汽车投资过热的担心也不绝于耳。

而真实的情况则是,国内新能源汽车大多尚处于研制试验阶段,产业化项目的进度尚处于萌芽阶段。新能源车的大规模商用,仍需整个产业链更为有效的整合以及更多技术的突破。有业内人士表示,新能源汽车市场至少要到2030年才能形成规模。“新能源汽车热已经出现,这将不利于汽车产业的发展。”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司长陈斌也曾表示,当前不少地区纷纷采取动作上马新能源汽车项目,不少企业实际上根本就不具备研发能力,也不掌握核心技术,这不利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没有经过扎实调研就蜂拥而上,无论创业,还是投资,都将可能面临很大风险。

务虚多,落实少,这是外界对当前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普遍看法。目前,在发展新能源汽车上,地方政府和车企存在很大的浮躁思想,急功近利,缺乏长远的规划和整体思路。发展新能源汽车需要克服浮躁的“造车运动”思想,否则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上中国可能会输在起跑线上。

对企业来说,浮躁症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从“组装”开始起步,在核心关键部件与技术等方面相当匮乏;二是新能源汽车定义狭小,不利于全面挖掘各种新能源的潜力和优势,不利于鼓励创新,过早锁定未来的技术方向将会导致较大风险;三是推出一辆新能源汽车不难,关键是产业化,而不是像有的企业生产出几辆车就是新能源企业;四是新能源汽车的商业化价值很低,目前以赢利为目的的企业缺乏基础核心技术研发。

从地方政府的表现看,不少地方和城市都拿新能源汽车作为自己的“名片”,但是存在诸多问题:一是新能源汽车的长远可持续发展缺少周密规划;二是实现节能减排和落实科学发展是目的,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手段应由市场来决定,政府要发挥市场导向作用;三是传统汽车将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继续成为市场主流产品,应该是节能减排的重点,不能轻视,更不能忽视。政府不能一倡导发展新能源汽车,就忘记对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

此外,未来五年,虽然各界期望制约电动汽车发展的电池成本,能够随着技术进步和规模上升下降一半,但是相关投资主体是否愿意真金白银往里面进行投入,用以支持产能规模快速上升,能否实现技术上的重大突破都尚是未知数,在这一行业取得并非想像中容易。

因此,发展新能源汽车不能一哄而上,更不可操之过急。务必坚持科学发展观,循序渐进,稳步推进,才能最终实现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的宏伟目标。

(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