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对广播电视节目的监管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互联网、手机等各种形态的新媒体相继出现,并且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新媒体在数字化、互动性等方面展现了绝对的优势,对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缺陷给予了弥补,改变了传统的媒体环境格局。新媒体环境对广播电视节目产生一定影响,也对广播电视节目监管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基于这些变化,探讨在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节目监管效力提升的路径问题。
新媒体环境对广播电视节目的影响
1.改变了广播电视节目的传播方式。首先,人们接受广播电视节目的方式变得多元化。原先只能局限于传统的收音机、电视机终端,如今,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等技术手段,通过电脑、手机等终端收听收看节目。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受众可以随时点播节目,而不必受传统的线性传播方式的束缚。其次,人们与广播电视节目、广播电视机构的互动性增强。受众与传统广播电视进行互动的方式较为单一,如只能通过写信、打电话的方式,往往显得互动滞后。现阶段,则可以通过网络、手机等方式实现即时互动。
2.改变了广播电视节目的播出内容。在旧的媒体环境背景下,广播电视机构播出的节目内容和节目来源渠道往往比较单一。拿新闻节目来说,每一篇报道都需要记者现场采访、编辑制作而成。而在网络日益发达的今天,网络采访又成为记者采访的新途径;网络传送音频、视频大大提升了传播速度;网络上海量的内容又为编辑记者提供了新闻素材的来源。更重要的是,网络语言和网络文化的流行,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传统广播电视媒体的语言传播方式,也改变了传统广播电视报道的内容选择取向。
3.与广播电视节目的融合使得节目形态发生变化。新媒体形态逐渐渗透到传统广播电视节目中,一些节目直接依托微博等新媒体形态播出。以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为例,广播节目《微博私访》以主持人在直播现场即时“刷微博”的方式进行内容播报,所设置的主要子栏目也都是围绕微博热议的话题、热点内容及相关服务资讯展开。电视节目《新闻夜宴》的周末版《夜宴微波炉》,与“搜狐微博”共同打造,对每周首发在搜狐微博上的热点进行梳理和再调查,连接事件的相关当事人、目击者,以还原事情真相;节目还创造性地在网站上开通了语音微博。类似的节目在全国范围内还有很多。
新媒体环境对广播电视节目监管的影响
1.监管的对象和范围扩大
传统意义上的广播电视节目监管,只是针对通过广播、电视传输的音频、视频节目的监管。在新媒体环境中,节目内容可以在传统广播、电视媒体播出,也可以在移动媒体、手机媒体等多个新媒体平台播出,播出的途径和范围扩大。加之新媒体本身的移动性、广泛传播性,给节目监管带了一定的困难。以往对传统广播电视节目监管,主要是播出内容层面的监管;在新媒体环境中,由于播出渠道的多样化,首先需要确定播出的合法性,其次是评判内容是否符合相关政策规定,监管工作量大为增加。
2.对监管标准提出更高的要求
目前广播电视节目监管的主要依据是广播电视行政法规、广播影视行政部门规章及规范性文件和根据上述文件规定制定的《广播电视节目监管细则》。监管细则按照节目类型进行分类管理,列出具体要求,是目前宣传管理部门和收听收看机构进行节目监管的重要依据。然而,在新媒体环境中,一些监管标准已经显得滞后,无法起到很好的监管作用。如:网络内容向广播电视节目中渗透这一现象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然而对于网络内容及有关网络现象在广播电视节目中播出,相关的监管标准尚不够明确;随着微博等新媒体形式与节目的渗透,一些新节目形式也在不断出现,如何在现有的细则中找到相对应的标准成为实际监管工作中的难题。
3.监管人员的队伍与监管需求存在差距
根据2010年广电总局收听收看中心对全国收听收看机构人员的调查结果,“在27家收听收看机构中,共有工作人员588人。其中返聘老专家214人,在编工作人员202人,分别占总人数的36%和34%,构成了收听收看机构工作人员的主要力量”。①退休返聘的老专家在收听收看工作人员中所占比例较大,工作人员的老龄化趋势较为明显。在新媒体环境中,一些老同志在接触新媒体、面对新的节目形态方面相对保守;而相对年轻的工作人员又对一些新鲜节目、新的现象持有较为宽容的态度。如何实现相对客观的评价,从人才队伍的素质现状来看,仍然是个难点。
4.网络舆情的发展给监管带来压力
传统意义上的广播电视节目监管,往往都是广播电视系统内部的事情。随着网络公共空间的日益发达,公众监督广播电视节目的意识也在不断提升,公众发现问题甚至比监管部门来得及时。由于广播电视本身就是一个大众传播机构,在网络上展开相关问题的评论,极容易引发舆论热点。这给广播电视监管部门带来压力:一方面,从对上的层面来看,监管部门未发现相关问题存在职责缺失的问题;另一方面,面对网络的舆论热潮,如何妥善处理、解决相应的问题也是个难题。
提升广播电视节目监管效力的路径
1.完善节目监管的技术手段
从目前的监管模式来看,收听收看机构主要依托相应的技术平台。截至2010年底,“23个省、市收听收看机构中,已建或者在建收听收看技术平台的有22个,各收听收看机构总体上实现了对辖区中省级、市级媒体频率和频道的收听收看,但对县一级媒体的收听收看覆盖范围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②在完善技术平台方面,既要尽量完善对省、市、县级广播电视媒体的收听收看体系,还要多方寻求合作,开发对新媒体播出的技术监管平台。
2.完善节目监管的标准和依据
目前,广播电视节目监管所依据的标准存在较为分散、不够明确的问题。面对新媒体环境,主管部门应根据媒体环境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操作性强的规定或执行标准。各收听收看机构在实际监管的过程中,遇到操作难、无法把握的情形时,应多与政策制定部门沟通,以推动监管标准的改进。
3.改善监管从业人员的队伍结构,提升整体素质
从年龄结构来看,配备老、中、青相均衡的从业人员队伍,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看待问题的客观性。从人员的专业背景来看,应当吸纳各种专业背景的人才加入队伍,以应对不断发展变化的媒体环境。除了行业、高校的专业人才外,在监管的过程中还应考虑受众的想法和意见,提升监管的效果。当然,还应提升监管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专业素养。
4.完善网络舆情监督机制
除了对日常的广播电视节目监管外,监管部门还应当及时关注网络舆情的发展动态,尤其是与广播电视节目、行业相关的舆情动态。
对于发现的问题,监管部门应及时核查,并通知、提醒相关播出机构,督促其整改,从而形成跟踪、核实、通告、督促整改这一完善的监督机制,以提升监管效力。
(责任编辑:admin)-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