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新媒体时代的公共外交(2)
理顺管理体制:提升公共外交的内部策略
权责明晰、分工明确、组织有力的管理体制,是一国顺利实施和开展公共外交的前提和保障。当前,我国虽然已将公共外交提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基本形成了“中央—省—市”三级对外交流机制,但还缺乏统一的管理机构,尚未确立具体的战略目标、战略部署,各机构内部和各级机构之间仍缺乏应有的协调,公共外交资源整合度较差。
从管理体制而言,我国的公共外交分属几个部门管辖,相关资源归属不同部门调配。具体而言,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要负责对外媒体宣传,通过各种媒体渠道“积极主动向世界说明中国”。外交部是负责公共外交的管理机构,并设立了公共外交办公室,但其工作内容主要面向国内公众。教育部则下设“汉办”,主要负责中国在世界各地的 “孔子学院”和“汉语角”,向世界输出中国的语言文化,扩大汉语的影响力。此外,2010年,中国外交部牵头建立了跨部委的“公共外交部级联席机制”,但该机制只具有协调功能,并不能指导中国公共外交的具体发展。对此,美国参议院官员认为,“中国将公共外交分散给了三个独立的政府机构: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负责‘软实力’,外交部负责正式的公共外交,教育部负责‘汉办’”。
我国公共外交核心领导机构的缺失,直接导致公共外交缺乏明确的主导战略,进而导致了公共外交活动缺乏统一性和连续性。此外,没有明确的定位、缺乏必要的协调机制,也使得公共外交活动难以形成强大合力。因此,我国须从根本上重新评估公共外交的价值,将公共外交纳入国家对外战略体系,建立起决策机构与执行机构相互配合、决策行为与决策执行相互协作的管理模式。
确立精英舆论影响机制:改善公共外交的外部策略
新媒体条件下,我国公共外交中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传播对象的全面化。面对全球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千差万别的公众群体,公共外交对不同受众平均用力,在资金、人力的投入上不具有可行性,影响了传播效果。为此,“有效的公共外交”必须细分传播对象,确定以智库为中心的精英舆论影响机制。
美国学者托马斯·戴伊在“寡头论模式”中指出,智库是制定国家政策的中心协调机构,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它是知识精英、舆论精英和政治精英的汇聚地,承担着知识与政策的桥梁、政府与公众的媒介等角色。国外智库的“中国观”对各国政府乃至整个国际社会“中国观”的形成、发展和变化,都具有非常重要乃至决定性的影响。
以美国为例。从舆论学的视角看,美国智库始终居于舆论领袖、舆论生产者与传播者的“舆论聚散核心”地位。它们通过设置政策议程、进行政策教育、推行“第二轨道”外交,在美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有鉴于此,中国在公共外交中可把智库作为突破点,在重大外交政策问题上,通过影响智库进而影响他国政府和媒体及普通公众,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上所述,随着新媒体日新月异的发展和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上升,公共外交的重要性不断凸显。而提升公共外交的有效性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除需加强新媒体公共外交的硬件建设,在公共外交的传播主体层面不断寻找新突破之外,还要对内着力理顺管理体制,对外确立精英舆论影响机制。总之,中国公共外交任重而道远,需要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不断摸索、创新。
(责任编辑:admin)-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