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把公共外交做到指尖”(2)
新型“人民外交”:所有人向所有人传播
那么,这种失衡的信息生态,能否因新媒体的出现和兴起而发生某些改变乃至变革呢?
答案是肯定的。
互联网媒体、掌上媒体、数字移动媒体等是新媒体的典型代表。正如有传播学者所指出的,一种信息传播的新方式所带来的社会变迁,绝不止于它所传递的内容,其更大的意义在于,它本身定义了某种信息的象征方式、传播速度、信息来源、传播数量及信息存在的语境。
利用新媒体,公共外交能够更有效地将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相结合,在信息传播互动性、双向性的基础上,实现对目标受众的“精确打击”。我们看到,在2008年西藏3.14事件期间,中国民众和海外华人利用网络媒体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他们在网络论坛、博客、视频网站上发布有关西藏问题真相的帖子和视频,在CNN等西方媒体的网站上留言、发送电子邮件,抗议不实报道,甚至建立了专门的网站anti-cnn.com,针对西方媒体报道的不实之处予以一一揭露和批评。《纽约时报》的一位专栏作家承认,尽管他并不同意中国读者邮件中的所有观点,但来信令他重新思考对西藏问题的认知框架。
中国社会科学院吴白乙研究员曾撰文指出,虽然“人民外交”是中国外交的重要决策思想,但在新中国前50年的外交实践中,“以民促官”主要用于破除官方隔绝的僵局,并未发展为中国外交的一个有力支点。中国内部关系“强国家”、“弱社会”的形态也造成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失衡,使中国外交容易在少数民族、人权保障等议题上陷入西方草根社会的包围,这种状况单纯依靠政府力量是无法一一应对和化解的。
公共外交所倡导的“政府为主导,社会精英为中坚,普通公众为基础”的信息和观点的流通模式为上述问题提供了解决之道。而传播模式为“所有人向所有人”传播的新媒体的应用和普及,让公共外交的这一构想成为可能。可以说,新媒体环境下,公共外交的信息传播活动更加注重目标公众的反馈和参与,从“发送——接受”的单向信息传递转向双向交流和分享的互动过程,改变了信息传播“传而不受”、“听而不闻”的状态。
风生水起的驻华使馆微博
我们可以通过微博来考察公共外交所展现的令人振奋的前景。
(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