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文 化 > 新媒体 >

新传播时代对台军事广播的创新发展

来源:中国军网 作者:封美丽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1-03-01 13:27 
核心提示:开始于上世纪50年代的对台军事广播,如今面临着两大挑战:一是和平时期军事热点减少,人们对军事关注度下降;二是新传播时代广播受到强势媒体和新媒体的冲击,受众流失日益严重。对此,笔者认为:对台军事广播一方面要保持自信,发挥优势;另一方面要注意抢抓

开始于上世纪50年代的对台军事广播,如今面临着两大挑战:一是和平时期军事热点减少,人们对军事关注度下降;二是新传播时代广播受到强势媒体和新媒体的冲击,受众流失日益严重。对此,笔者认为:对台军事广播一方面要保持自信,发挥优势;另一方面要注意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发展新媒体,把自己做大做强。

一、倡导“大军事观”,搭建更大信息平台

目前,我国专门开设军事节目的广播电台只有9家。独立的广播电视军事频道至今尚未创立。而互联网上的军事频道已超过500家。广播军事节目少的原因,与其只面向军队官兵有莫大的关系。而互联网则服务于所有关心国防和军事的社会大众。由福建省商业网站“福建热线”与海峡之声广播电台于2002年8月1日共同创办的大陆互联网第一个海峡军事频道,开办当月就使“福建热线”访问量增加了20%,而“海峡之声网”的访问量也直线上升。军事网站的繁荣,对军事广播受众的冲击是必然的,但从中也看到了社会大众中拥有庞大的军事受众群。

对台军事广播一直以岛内军队官兵为“主受众群体”,这当然是因为军队是台海和平的直接决定因素,但岛内民意对于台海局势发展的影响不可低估。平时,民意决定统独势力消长,进而影响台海的战与和。战时,民心向背更是两岸军事角力的重要砝码,直接影响交战双方的胜与负。台湾青少年一般都要服兵役,是岛内兵员的主要补充者;退出现役的预备役人员,在台海爆发战争时是不可忽视的武装力量。这些未来的军人、曾经的军人、各种准军事组织人员、军人亲属及其他社会大众等,是对台军事广播的潜在受众群体。

因此,对台军事广播要有“大军事观”和“大安全观”。不仅要由“主受众群体”向“潜受众群体”拓展,而且既要传播两岸及世界军事内容,还要传播非军事资讯和议题。包括国际局势走向、大国抗衡、双边关系、局部热点以及抗震救灾、维护稳定、国际重大赛事安保等议题。在去年台湾“八八水灾”和今年8月菲律宾发生的香港居民被劫持不幸事件后,港台一些媒体及网民多次公开呼吁“向解放军学习”。这是解放军近年来在执行非战争军事行动中的英勇顽强精神,经媒体广泛传播后在港台同胞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象,使他们在危难关头总是想到解放军,希望所有的军队都能像解放军那样成为人民群众的“救星”。这也说明,对台军事广播虽然不能和新媒体比信息量,但也应保持一定数量的节目,提供更丰富的资讯,以满足岛内军民的收听需求。

二、创立新闻“6个W”,满足受众更高要求

新媒体的信息海量、通道快捷、互动性强、操作简便等优势,是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但传统媒体拥有大批专业采编人员,在信息生产上的优势,则是新媒体望尘莫及的。特别是原创主流化信息的生产,更是传统媒体的天下。因此,面对以“渠道为王”的新媒体,对台军事广播就要坚持“内容为王”,在生产精品、打造品牌上下功夫。

首先,要重视信息首发。要充分发挥获取军事信息的便利条件,深入新闻现场,及时捕捉独家和富有特色的信息。要以“对台”、“军事”、“广播”3个方面的专业要求,大量采集和发布各种军事信息。

其次,要重视信息集成。平台越大,内容越多,对信息的集成要求就越高。信息集成的要点,是突出重大信息。而对于多个重要信息,则须多点分布,逐次展开,使整档节目波澜起伏、高底有序,能始终抓住受众的注意力。

第三,要重视信息解读。现在人们已经不满足于对信息的简单了解,而是希望媒体对信息的内涵作出深入的剖析,甚至要求知道新闻事件会如何发展,未来有什么样的变化。这使得媒体停留在以往的仅提供新闻的“五个W”已经不够了,必须增加到“六个W”,即满足受众预知未来的需求。为此,对台军事广播注意聘请两岸三地一流的专家学者和重要军事机构研究员,作为军事观察员。他们在节目中,“以高端开阔的视野、独特的视角、犀利的语言,剖析军事热点、解读国防政策,给人带来深深的启迪和耳目一新的听觉享受。”

第四,要重视信息包装。信息包装不同于节目包装,应更多地使用原生状态的声音、现场细节和各种音响效果。广播靠声音传播,而声音的感染力是其他媒体所无法取代的。因此,对台军事广播节目要尽量加大录音新闻的比例。记者要多做现场连线和亲历式、伴随式报道,将信息以最真实的感觉和最容易让人如身临其境的形态呈现给受众。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嫦娥一号”发射升空,海峡之声记者蔡亿锋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离发射点仅1000米距离的山头上做现场连线报道:“火箭喷出的气浪使我的头发全部竖了起来。”对记者叙述的这个细节,当天打进热线电话的8位台湾听众都表示印象深刻且极为赞赏,还说对军事节目很感兴趣,听了“嫦娥”飞天的直播节目,觉得作为中国人很自豪。

三、突显平民视角,贴近大众欣赏口味

对台军事广播在扬专业化和权威性之长的同时,要针对自身在大众化和亲和力上的“短板”,虚心向新媒体学习,改变强硬高调、沉闷呆板的面目,淡化宣教色彩,放低身段、放软声音、放松面孔,贴近基层、贴近官兵、贴近大众。

放低身段,一是要与受众站在平等的位置上,传播中注意用服务代替宣传,以互动交流代替单向说教。二是要以平民化的视角去报道和解读新闻。也就是以普通人的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讲述人性化、大众化的故事。对台军事广播要获得基层官兵及普通百姓的青睐,节目内容就要多一些一般社会大众思想上能够理解、情感上能够接受的人和事,善于从他们的角度去界定是非、臧否人物。去年,军事广播会员台联合推出的“我眼中的中国军队”系列专题节目,通过海峡两岸普通百姓的视角,说他们亲眼目睹的解放军及武警官兵的故事。节目播出后反响热烈,并受到中宣部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三是要将话筒更多地伸向基层士兵。士兵是军事传播的主体。普通士兵的故事,更贴近生活的真相和本原,更能准确地反映人民军队的整体素质,因而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容易得到台军中下级官兵的认可。

放软声音,是指要改变对台军事广播依然存在的声调太高太硬的状况。有人认为,军事宣传传递军方声音,必须硬朗宏亮;对台心战重在力量威慑,更应高亢有力。这在两岸军事对峙时期或许有必要,但在当前的和平发展阶段,以争取军心民意为主要目的,如果只强调大分贝、高八度的播音,往往会吓跑岛内受众。当然,疲沓绵软、拖泥带水或娇柔稚嫩的声音,与军事广播也是不相称的。最佳的声调,应是不卑不亢、淡定自信,亲切自然、干脆利索,软中带硬、绵里藏针。

放松面孔,是指要增加节目的娱乐元素。在炮火中诞生的对台军事广播,节目基本充斥着严肃性议题和震慑性内容,大都生硬冰冷,娱乐性、趣味性的意识比较淡薄。但人们听广播,显然不仅仅是为了获取信息、接受教育,还希望从中获得快乐、调济生活、放松身心。台军官兵,不论站岗值班、巡逻执勤、演习训练,还是各种安保、反恐以及抗震救灾,身心都高度紧张,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寻求娱乐,放松长期紧绷的神经。因此,对台军事广播应当适当减少文字内容,增加音乐比例;尝试采取娱乐包装手法,如以讲故事方式表现军旅生活,以演义形式介绍重大事件等;还应增加军事文学和多元的军营文化内容。如设立《军事影视》、《军旅文摘》、《军歌征集》、《军中小故事》等官兵喜爱的节目,以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四、推进媒介融合,达成立体传播效应

2010年8月8日凌晨,甘肃省舟曲县的半个城被百年不遇的泥石流淹没,数千居民瞬间遭遇灭顶之灾。最先向外界发布这一重大灾害信息的不是新闻记者,而是年仅19岁的重庆理工大学外语学院的大二学生王凯,他第一时间用微博图文“报道”了舟曲灾情。“王凯现象”说明,新媒体也能成为原创信息和首发信息的重要来源。对台军事广播应当积极发展新媒体,目前先办好网络广播,全力推进台网融合。编播人员要同时做广播和网站,学会使用两个平台进行传播。广播节目的文稿应及时上网。海峡之声网每年有数千篇文章被岛内媒体转载。通过网络广播,还可以有效地实现两岸媒体的联合直播。今年5月18日,中国华艺广播公司与台湾南部一家绿营电台在福州市首次进行了第十二届海交会的联合现场直播。这是海交会举办12年来,首次通过两岸广播的合作实现在岛内的全程直播。

“在媒体融合时代,类似事件性、动态性的新闻往往通过多种载体传播,凸显出多元、立体、互补的新闻叙事,才能最广泛地满足受众需求。”2010年7月上旬举行的中巴反恐联合训练,海峡之声派往现场采访的记者刘典,通过多媒体平台,给广播、网站、电视、报纸,发去音频、视频、图片及文稿,特别是台湾《旺报》首次整版刊登署名海峡之声记者的专稿,扩大了对台军事传播的效果。刘典也因此被同行认为是“全媒体记者”。

总之,在新传播生态下,对台军事广播只有加快发展新媒体,同时通过跨境、跨媒体合作,才能不断扩散延伸传播效用。而对台军事广播的从业人员,也必须从有“一技之长”向“一专多能”转变,尤其是要成为理论厚实、思想前沿、视野开阔、思路清晰、善于创新、精于策划、掌握“十八般武艺”的复合型人才。

(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今日头条

    更多>>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