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文 化 > 其他 >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的“米兰启示”

来源:一财网 作者:宋冰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1-06-15 16:12 
核心提示:刚刚结束的“中国文化年米兰上海周”上,当上海和米兰这两座城市因为文化创意产业而发生“交集”时,“上海人”新奇地发现,意大利人对此有更好的诠释,“现代化不全是高楼大厦,而保护历史也并没有淹没现代化。”

有人说,不到上海不知道什么叫现代化,不到米兰,不知道什么叫历史文化。

刚刚结束的“中国文化年米兰上海周”上,当上海和米兰这两座城市因为文化创意产业而发生“交集”时,“上海人”新奇地发现,意大利人对此有更好的诠释,“现代化不全是高楼大厦,而保护历史也并没有淹没现代化。”

这是一场由上海市政协主席冯国勤带队的旨在推动两国文化创意产业交流、合作的活动,为期10天左右的意大利之行,中意双方不但就时尚产业合作、创意产业合作、“国际设计一场”项目、产学研合作等签订了协议。重要的是,这次“交集”所激发的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思想启发,将对上海着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饯行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起到关键作用。

米兰“取经”

意大利的文化创意产业起步并不早,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经过40多年的发展,现在已是全球时尚出口第二大国,世界第二大高端时装出口国,每年有4次影响全球流行趋势的“时装周”,而米兰,则有50%的GDP由时尚产业贡献。

为什么意大利能做到?前去考察的上海政府官员,众多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公司负责人都希望能通过米兰之行找到答案。

上海德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裁贾波在考察期间拍了很多照片,他告诉记者,“我发现,欧洲是整座城市的历史建筑保留,而不只是保留一座标志性建筑,而中国这几十年,则是整座城市的拆掉,对于城市历史文化的尊重,将对这座城市文化创意产业起到关键作用。”

为什么这对一座城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非常重要?贾波认为,饱含历史文化的建筑实体是一座城市的根基,这会给文化创意产业的从业人员很多的设计灵感,让设计师可以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而如果没有文化,传统,历史的保留,谈什么文化创意,城市老建筑全拆完了,设计师必然脑袋空空,建起来的全是新城,谈何文化,更谈什么文化创意。

贾波认为,中国有5千年的历史,文化创意产业的根基是非常牢固,但当前中国对城市旧建筑的保护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这不光是建筑的保留,而是文化的保留。为此,“我们和意大利最著名的帕多瓦大学签约,协助他们一个课题,就是探讨城市建筑遗产保护和增值,再利用。”

不少参会的上海文化界同行也认为,中国和意大利在文化创意上的差距是整体的差距,意大利在品牌、创意人才培养,特别是产业运行机制上有着独特的方式,都值得中国学习。

贾波将“米兰经验”总结为:“新技术+新创意+新的制造工艺+营销+金融支持”。具体来讲就是,首先文化创意不是一个单独的行业,而是和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紧密相关的,很多创意都建立在此基础。其次,意大利的文化创意是基于文化、创意、营销,和金融支持的一个系统产业链。最后,意大利的文创产业是基于对传统文化和艺术的挖掘。

举一个例子,意大利文化创意产业对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尊重和融合,往往体现在文创公司并不仅仅局限在通常的艺术或设计之内,而是还注重发掘一些新的材料、零部件等。艺术、材料、工程、科技在这个产业中实现了互相打通。而在中国,这几个领域之间的专业隔膜还存在着。

意大利时尚商会主席Mario Boselli先生在向上海方介绍经验时说,“意大利对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视,还体现在金融支持上。比如说意大利银行会提供不需抵押的信用贷款。学校和公司之间的产学研对接也非常普遍。”

上海文化产业“走出去”之路

不过,上海正在迎头赶上。此前的十几年中,上海的文化创意产业一直处于高歌猛进的势态。在“十一五”期间,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经从2005年的5.15%提升到2010年的9.6%;而根据“十二五”发展目标,这一比重在2015年将继续提升到12% 左右。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社会科学院原院长王荣华在两会期间曾表示,上海创意文化产业正在成为上海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上海经认定的文化产业园区15家,创意产业集聚区达80家,基本覆盖全市,总建筑面积突破270万平方米,入驻企业超过8200家,从业人员逾15.5万。

此外,除了在国内的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以外,“走出去”是近年来衡量上海文创产业发展的一个标杆。

就在本月1日召开的“上海国际文化服务贸易论坛”上,上海市也再一次提出要以“走出去”方式促进文化服务贸易“跨越式”发展。尤其是充分发挥外高桥保税区“进区备案、区内自由、结算灵活”的优势,通过文化“走出去”专项扶持资金以及平台特殊的财税政策,把上海国际文化服务贸易平台打造成中国文化产品“走出去”的集成枢纽和中转基地。

实际上,回顾上海的文创产业崛起之路已有十年。从最早苏州河两岸的各种小工作室奠定上海创意产业最早形态,并开创上海创意园区与历史建筑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到新网络科技、新金融服务模式元素的加入,使一批新兴产业得以联动融合,上海创意产业发展之路逐渐明晰。

这也得益于上海市的一系列开拓性尝试。2009年上海设立的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以资本助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2010年上海创建“设计之都”的构想,也被全国政协副主席、上海市创意产业协会会长厉无畏认为将成为上海经济发展实现华丽转型的突破口和综合抓手。而去年结束的上海世博会,则是上海走向“创意城市”的坚实一步。

类似“米兰上海周”这样的国际经验融合与合作还将继续深化。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傅新华说,上海与意大利已在时尚、汽车等领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创意合作。围绕创意城市建设,上海将建立市级创意产业展示和服务平台,推进产业发展,延伸政府服务职能。

而意大利则更看重上海的创意产业发展机会,“我们认为应该扮演重要角色、起到更积极的作用。” 意大利对外贸易委员会主席瓦达尼说。

(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