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文 化 > 其他 >

乘低碳经济东风 文化产业成“两会”热点

来源:中国文化网 作者:封美丽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1-03-04 09:30 
核心提示:随着低碳经济在全国范围的不断推进,新兴的低碳产业渐受政府及社会资本热捧,历史悠久文化产业在低碳风暴的“袭击”下,随势而上,因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特点,是典型的绿色经济、低碳产业,从而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

随着低碳经济在全国范围的不断推进,新兴的低碳产业渐受政府及社会资本热捧,历史悠久文化产业在低碳风暴的“袭击”下,随势而上,因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特点,是典型的绿色经济、低碳产业,从而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

全球金融危机以后,加工、制造等传统行业受到不小的冲击,而文化产业则呈现逆势而上的趋势。作为新型的朝阳产业,其发展速度之快,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期,真正成为各国经济领域的支柱产业。目前,文化产业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具活力的“朝阳产业”和引导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源头活水,世界各国各地纷纷把文化产业作为本国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将审议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而在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里,关乎“国家战略”的文化产业发展以及文化体制改革,已成为各地代表和委员的热议话题。

全国“两会”即将召开,在各省地区的“两会”上,各地委员代表也根据本地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不少观点。

如针对金融支持的问题,上海有政协委员表示,目前我国文化企业普遍规模偏小,因此政府应当拓展融资管道,加大对文化产业项目的资金扶持和政策倾斜。也有代表持有不同的意见,北京市人大代表李爱庆就认为,在运用基金等方式引导文化产业发展上,政府不应该直接投入。李爱庆表示,“政府应该明晰自己的职能,更多地在法制环境、服务设施、土地税收等方面做扶持性的工作。”

如产业园建设的问题,云南省人大代表肖燕在云南省两会期间表示,昆明市很多从事文化宣传或者动漫制作的企业,都在为选择合适的办公地点头疼。为此,肖燕等19位云南省人大代表建议有关政府部门应尽快在昆明建立文化产业园区,给予从事文化产业的企业一个生产空间,在政策上可以考虑在用地指标上优先安排,在土地出让价格上给予优惠等。

北京市政协委员、光线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王长田表示,目前文化创意企业税收负担较重,可建立企业认证制度,认证后享受税收优惠。

根据国家统计局初步估算,2009年文化产业增加值为8400亿元左右,比2008年现价增长10%,快于同期GDP的现价增长速度3.2个百分点。

2010年上半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804.3亿元,超过房地产、商务服务、交通运输等行业,一跃成为仅次于金融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北京、上海、广东、湖南、云南等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超过5%。新华文轩、光线传媒、歌华有线、电广传媒、华谊兄弟等一大批有活力、有实力的文化企业脱颖而出,资产和营业收入过亿元的文化企业数量大幅攀升。

我国政府也从国家战略部署的高度针对文化产业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自2009年国务院审议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首次将文化体制改革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之后,相关政策可谓层出不穷。2010年,国家9部委又联合推出《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为金融与文化产业深度合作提供了政策支撑。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2011年1月,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保监会、文化部又联合下发《关于保险业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细化了保险业支持文化产业的政策措施。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去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这样阐述国家文化观:“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真正有力量的决定性因素,可以深刻影响一个国家发展的进程,改变一个民族命运。”

文化产业大发展不仅可以拓展消费领域,也有利于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重点文化设施等的建设,努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支持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完善扶持政策,培育骨干文化企业;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改革和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等都将成为今后文化产业的发展重点。

政策制定起来容易,实施起来却很难,文化产业战略政策的实施还需面对很多问题。首当其冲的金融支持问题、社会资本涌入问题、高科技与传统文化形态的融合与传承问题、传统文化产业的体制改革问题、网络时代的版权保护问题、文化产业园得建设和管理问题。

文化产业战略的落实还有诸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与探讨,但俗话说:“时势造英雄”,文化产业在低碳经济的召唤下、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俨然已成为了今年“两会”的热点。

(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