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三网融合视界 > 综述 >

三网融合目标基本实现 创新匮乏成不利因素

来源:通信世界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3-01-12 19:44 
核心提示:电信运营商与地方有线仍未形成竞合关系。第一阶段中,电信运营商与地方有线仍基本是纯粹的竞争关系。“但三网融合的要义不仅是竞争更是合作创新,未来他们必须联手进行创新与发展,来抵御来自互联网以及智能电网竞争对手的威胁与挑战。”吴纯勇建议。

新年伊始,我国三网融合结束试点阶段,进入推广阶段。在展开推广实践之前,有必要深刻总结三网融合试点阶段(下称第一阶段)的经验与问题。

三网融合第一阶段,通过第一批加第二批试点实践,基本实现了“重点开展广电和电信业务双向进入试点,探索形成保障三网融合规范有序开展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等目标,尤其是期间颁布的344号文、181号文以及今年2月对于IPTV总分平台架构的设立,理顺了三网融合主体矛盾,奠定了三网融合基本产业格局。同时,以电信运营商以及有线电视网络公司(下称地方有线)为代表的产业主体也由初期的盲目对抗与博弈,逐步形成了清晰而正确的发展思路。

但三网融合第一阶段也暴露出了多方面的问题,其中业务创新以及推广进展缓慢成为最突出的问题,而这也将导致三网融合推广阶段(下称第二阶段)缺乏值得借鉴的商业模式,进而增加了第二阶段的实践难度。

四个关键目标

2010年1月1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并审议通过了推进三网融合的总体方案,标志着中国三网融合实践正式开启。

根据国务院规划,中国三网融合工作将分两个阶段进行。2010年至2012年为试点阶段,以推进广电和电信业务双向阶段性进入为重点,制定三网融合试点方案,选择有条件的地区开展试点,不断扩大试点广度和范围;加快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升级改造,加快培育市场主体,组建国家级有线电视网络公司,基本形成保障三网融合规范有序开展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2013年至2015年为推广阶段,要总结推广试点经验,全面推进三网融合;自主创新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取得突破性进展,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下一代互联网的网络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

“从国务院三网融合第一阶段规划可以看出,第一阶段主要有四个关键性目标:首先,开展广电和电信业务双向进入试点;其次,分批次开展三网融合试点;再次,组建国家级有线电视网络公司;第四,探索形成保障三网融合规范有序开展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三网融合专家吴纯勇表示。

纠结的“地方有线”

吴纯勇进一步告诉记者,根据上述第一阶段的四个目标,从政府机构到电信运营商、地方有线分别形成了自己的试点目标。“政府机构方面,其主要目标是探索三网融合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推进三网融合稳步前行,其中对于内容集成播控的保障是其关注的焦点;电信运营商方面,其在第一阶段开始时主要设定了将IPTV合法化、常态化,并获得对于内容集成播控平台控制权的目标;而地方有线则期望通过第一阶段能够结束既往‘单打独斗’的局面,尽快准备好自己,与电信运营商展开竞争。”

事实上,电信运营商与地方有线作为三网融合两大博弈主体,对于第一阶段不仅目标不同,心态也不尽相同。

“2010年之前,以中国电信为代表的电信运营商已经在黑龙江、广东等地开展了IPTV业务,广电总局也给这些地区颁发了牌照,但是三网融合开启之前,上述牌照仅是部委层面的牌照,并未上升至国家层面,而三网融合试点开始后,电信运营商则希望国家层面可以颁发IPTV牌照,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IPTV业务。同时其也在第一阶段开始之时,将目标瞄准最为关键的内容集成播控平台与牌照。”吴纯勇表示。

相比电信运营商的雄心勃勃与目标明确,面对三网融合,地方有线的心态则极为纠结。2010年前后,地方有线已经明确感受到了来自IPTV的威胁,深深意识到,保持现状等于等死,如果利用三网融合的契机完成省网整合,虽然可以联手对抗电信运营商,但是自己既有的权力有可能被稀释。

“以四川、湖南、广东等省为例,其目前都有1000多万户的有线电视用户,如果其不能很好地应对来自电信运营商的威胁的话,可能几年后用户规模便会萎缩至十几万,因此目前地方有线都意识到了抱团取暖的必要性,但是,整合进国家级有线电视网络公司则又意味着权力的稀释,毕竟人财物是一个很要命的事情。”吴纯勇如是说。

其实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解释电信运营商与地方有线心态的差别,从1985年有线行业初显规模到今天近30年的发展历史中,其主营业务仅有有线电视,与电信运营商语音、短信、数据等多业务并行的情况不尽相同。“如果说三网融合对电信运营商仅是锦上添花的话,其对地方有线而言则是‘革了他的命’。”吴纯勇表示。

业务双向进入获实质突破

2010~2012年,三网融合第一阶段已经完成,回顾历时三年的第一阶段,从时间点上可进行如下划分:2010年1月13日~6月30日,广电与电信就内容集成播控平台的归属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夺与博弈;2010年6月30日~2011年12月31日,三网融合开启第一批试点;2011年12月31日~2012年12月31日,三网融合开展第二批试点实践。

经过三年的试点实践,三网融合第一阶段的四个主要目标基本完成。首先,开展广电和电信业务双向进入试点方面,2012年10月,工信部、广电总局同步签发了国家第一阶段三网融合试点地区广电、电信企业开展双向进入业务的批复,标志着三网融合第一批12个试点地区首获双向进入许可。随后,天威视讯与电广传媒分别发布公告,宣布两家公司已获批经营互联网接入业务、互联网数据传送增值业务及国内IP电话业务。

“虽然目前仅有首批12个试点城市获得双向进入许可,但是这具有标志性意义,表明我国三网融合在广电和电信业务双向进入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吴纯勇表示,“同时,比牌照发放更具意义的其实是具体业务的开展,可以看到,第一阶段期间,有一些地市的电信运营商和地方有线开展了多项对方领域的业务,为下一步扩大双向进入的地区范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分批次开展三网融合试点方面,可以看到,第一批12个加第二批42个试点地区的试点工作已如期开展,目前各个地区的试点方案已经基本上报完毕,并且已经在IPTV、打包融合套餐方面探索出了可后续推广的模式。

组建国家级有线电视网络公司方面,虽然目前其尚未挂牌,不过省网整合已基本完成,并且组建方案也已获批,由财政部出资,广电总局负责组建和代管,注册资本45亿元。但由于其将采取“先挂牌,后整合”的组建模式,所以如何收编已经上市且估值较高的地方有线成为国家级有线电视网络公司最大的组建障碍。

344、181号文理顺主体矛盾

除了上述三个方面外,以广电总局和工信部为代表的政府机构在探索三网融合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果——每每在博弈最激烈之时出台的政策不仅理顺了三网融合的主体矛盾,更奠定了三网融合的基本产业格局。

三网融合第一阶段,在广电总局、工信部出台的各种文件以及主导的各项活动中,最具产业意义的有四个,分别是344号文、181号文、IPTV总分平台的设定以及“宽带普及提速工程”的启动。

自2010年1月13日启动三网融合实践,广电与电信系就集成播控平台展开了为期半年的激烈争夺,就在双方剑拔弩张之际,7月13日,广电总局发布了《广电总局关于三网融合试点地区IPTV集成播控平台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广局[2010]344号),规定未来IPTV播控平台将采取两级构架,中央电视台设立IPTV集成总播控平台,中央电视台和地方电视台联合建立试点地区IPTV集成播控分平台。“344号文的出台,不仅明确了IPTV集成播控平台的两级架构,更意味着广电总局将集成播控平台给予了电台电视台等事业单位,电信运营商无缘集成播控平台,至此三网融合最大的利益博弈点——集成播控平台领域的格局已经确定和理顺。”吴纯勇表示。

除IPTV外,互联网电视也是典型的三网融合业务,2011年10月28日,为规范互联网电视市场,国家广电总局下发了《持有互联网电视牌照机构运营管理要求》(广办发网字[2011]181号)文件,规定互联网电视机顶盒生产方必须有互联网电视牌照,或与牌照方合作。“181号文的出台不仅规范了互联网电视市场,并且标志着国内互联网电视产业正式开启商用发展阶段。”优朋普乐副总裁甘辛告诉记者。

三网融合第二批试点开始伊始,一个棘手的难题摆在了广电系面前:由于在第一批试点中电信系普遍弃CNTV而选择与百视通合作,如不予以强硬干预,广电系三网融合最重要的成果——CNTV主导的IPTV二级播控机制即将全面丧失意义。在这样的压力下,2012年2月在广电总局指导下,百视通宣布其IPTV集成播控平台与CNTV平台实现合并,打造全国惟一的IPTV中央集成播控总平台。随后,在第一批试点中拒绝与CNTV主导的分平台进行对接的电信运营商也纷纷完成了对接,至此,三网融合广电内部矛盾也基本理顺。

此外,三网融合第一阶段中,工信部今年4月启动的“宽带普及提速工程”也对产业格局造成了深刻影响。4月以来,在工信部指导下,三大电信运营商纷纷在各地开展了宽带免费提速降价活动,随处可见的免费升级至5M、10M、20M活动将电信运营商与地方有线的实力差距再次拉大。

暴露五方面问题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三网融合第一阶段的四大关键目标已基本完成,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第一阶段并未暴露出相应的问题。

首先,双向进入实现程度有限。目前,工信部、广电总局仅对三网融合第一批12个试点地区签发了双向进入许可,第二批42个地区并未正式获准双向进入,并且相关专家表示,由于具体业务层面进入对方领域的地方电信运营商及地方有线并不多,“所以即使赶在2012年底前向42个试点城市发放双向进入许可也意义不大”。

其次,没有真正在业务创新层面有所突破。“可以看到,目前三网融合试点地区主要开展的业务仍是原来就有的业务,地方有线主要是基于有线电视网络开展固定IP电话业务和互联网接入业务,而电信运营商主要是IPTV和互联网电视。双方并没有创新的融合业务,甩信、电视阅读等个别地区的创新业务并未得到很好的发展,惟一值得一提的是广电电信的打包套餐业务。”吴纯勇表示。

再次,电信运营商与地方有线仍未形成竞合关系。第一阶段中,电信运营商与地方有线仍基本是纯粹的竞争关系。“但三网融合的要义不仅是竞争更是合作创新,未来他们必须联手进行创新与发展,来抵御来自互联网以及智能电网竞争对手的威胁与挑战。”吴纯勇建议。

第四,既有融合业务推进缓慢。最新数据显示,全国IPTV用户超2000万,手机电视用户达4087万,基于有线电视网络的宽带接入用户约500万户。从上述数字可以看出,不论是电信运营商的IPTV业务还是地方有线的宽带接入业务用户规模都极为有限,而这其中更有相当比例的用户是在三网融合实践开展之前就已经有的。

第五,地方有线变革速度过慢。不可否认,地方有线通过第一阶段进行了双向网改、省网整合等变革工作,但仍反映速度过慢,尤其在电信运营商大干快上宽带提速升级后,双方差距进一步拉大,如何使地方有线快速追赶上进程也成为三网融合下一阶段的棘手问题。

地方有线:惟一的利空方

“三网融合的主要结果之一就是地方有线的边缘化。”业内知名专家侯自强一针见血地指出。

事实上,经过三年的第一阶段实践,电信运营商从最初的争夺集成播控平台,到后来的争夺失败后的消极应对心态,到被迫对接,再到目前的仅将IPTV、互联网电视业务作为黏住用户、占领家庭客厅的手段之一,可以看到,电信运营商的心态已逐步客观与正确,目前其已经成为三网融合不可或缺的重要渠道之一。

反观地方有线,其虽然加快了网络整合、双向化改造、标准统一、品牌宣传等方面的步伐,但在电信运营商宽带提速计划打压下,其在宽带市场中已进一步被边缘化,并且,在互联网电视等未来业务中,其也基本出局。“目前,互联网电视的主要渠道有电信运营商、机顶盒厂商以及电视机厂商,地方有线作为渠道基本出局。”某互联网电视厂商高层告诉记者。

可以看到,相比三年前,地方有线还拥有高清播放等优势,但随着电信方宽带提速进程的加速,其在高清领域的优势已不复存在,三网融合第一阶段,地方有线已经成为惟一的利空方。

(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今日头条

    更多>>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