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管理专区 >

对比十年来中国危机传播管理所发生的变化

来源:人民网 作者:杨春旺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1-05-07 14:58 
核心提示:从2003年的非典疫情到2008年汶川地震、三鹿奶粉事件,再到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每一年都会有大大小小的危机事件发生。十年来,我们深刻体会到现实世界中的危机,危机已经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将来依然会存在。危机具有突发性和破坏性,无论是对于公

从2003年的“非典”疫情到2008年汶川地震、三鹿奶粉事件,再到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每一年都会有大大小小的危机事件发生。十年来,我们深刻体会到现实世界中的危机,危机已经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将来依然会存在。危机具有突发性和破坏性,无论是对于公民个人还是社会,都会受到危机的伤害。如何有效预防危机和管理危机,减少危机对社会经济生活的破坏和影响,便是政府、企业和研究者着重考虑的问题。

危机的发生势必会涉及到个人和社会的利益,由此便会引起恐慌和不确切的信息传播或者谣言,这种势头一旦不可控,就会引起社会动荡甚是更加严重的危机发生。由此可见,危机传播管理至关重要,纵观中国十年来的危机传播管理,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随着危机传播的环境和主体不断变化,危机传播管理的意识在加强,管理方式和策略也随着危机传播渠道的发展不断变化。本文从危机传播管理的环境变化、理念和策略变化,及机制变化分析十年来中国危机传播管理取得的一些发展。

一、危机传播的环境发生变化,由单极封闭传播到多极开放传播。

十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技术得到不断发展和普及,这是推动中国危机传播环境变化的重要力量。互联网等新兴媒介促使危机传播的环境更加开放,特别是新媒体的互动性、及时性使得危机传播更加迅速,影响更大。在传统媒体时代,面对公共危机事件,政府掌握着信息控制权,可以通过对危机的定性和对信息的选择和包装来左右媒体和公众的意见,在信息不对等的沟通平台上进行单向的信息传播,危机传播环境较为封闭。而新媒体使原有社会舆论场的生成与存在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传统意义上的受众如边缘弱势群体、NGO组织、民间团体等,借助新媒体获得了话语权,使原来处于绝对支配地位的官方“单极”传播转化为官方和民众并存的“两极”甚至是“多极”传播。普通公众利用新媒体表达自己的意见,形成了两个明显对立但有交错的双重话语空间,使得危机传播的环境有一定的自由和开放。

从2003年“非典"初期,危机信息首先借助手机短信进行了广泛传播,到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约18分钟后,新华网开始发布消息。短短几个小时,知名门户网站已将海量新闻以板块组合的形式呈现在首页的显要位置。人们纷纷通过MSN、QQ等网络即时通讯工具描述和交流着自己的震感经历。无不证明新兴媒体促使危机传播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这种开放和自由是在可控范围内,而不是无限制的开放和自由。

二、危机传播管理的理念和策略发生改变,由控制封锁到公开透明

十年来,面对不断变化的危机传播环境,以及危机传播的主体从单一的传统媒体传播到现在的多极传播,我国政府和企业在危机传播管理理念上随之发生改变。政府和企业在面对危机事件时,传统观念认为危机事件一定就是坏事,对其进行报道后果是消极的,从而对危机事件报道要求处理完毕或查明原因后再予以报道,或强调片面的正面报道或者直接回避危机事件,以敏感或容易引起社会恐慌为由实行新闻封锁。比如2003非典期间,一些政府部门欺上瞒下,疫情呈现一种机密状态,而2005年中国卫生部在确定有两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病例之后,第一时间向外界发布了中国首次确定人感染禽流感的消息,外媒称中国“首次报告人感染病例”具有标志性意义,更多的体现了中国政府对禽流感疫情的公开、透明态度及认真采取的国际合作行动。同样是危机传播管理,两次不同的反应速度和透明程度,体现了我国政府在危机传播管理理念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一味的“捂着掖着”到积极进行信息公开,消除外界猜疑。

三、危机传播管理的机制发生变化,预防机制和应急机制不断完善(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今日头条

更多>>

快速直达

热门关键字

首页导航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