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工信 > 电子商务 >

2014:阿里腾讯大战之年

来源:财经国家周刊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韩杰 发表时间:2014-02-19 10:02 
核心提示:而且,在业界看来,与支付本身相比,与之相关的支付标准、信任体系、消费流程、场景搭建以及安全保护等环节,更是隐藏水下的门槛,而在这些方面,已经有超过10年积累的支付宝仍远远领先。

中国最大两家互联网公司之间的对决正逐渐白热化。

自2013年8月,微信推出支付功能以来,阿里巴巴与腾讯已经在移动互联网多个领域短兵相接。

从淘宝封杀来自微信的店铺链接,阿里巴巴推出移动社交工具来往正面迎战微信,微信封杀来往的推广,到阿里巴巴宣布推出手游平台,巨头们逐渐打破过去隐含默契的势力分布,相互杀入对方腹地。

在刚过去的马年春节,从打车软件的“幕后对决”,一炮而红的微信红包,到阿里巴巴以11亿美金收购高德地图,一场从线上到线下的贴身肉搏已全面开战。

微信红包“教训”马云

没有人会想到,一个应景开发的微信应用,会在2014年春节掀起如此大的声势。

微信红包是腾讯财付通团队在春节前夕推出的,基于微信支付的产品,用户可以相互发送现金红包,甚至在群里“抢红包”。

正是这样一个小产品,春节期间一炮而红。从IT、媒体人群到更大范围,“抢红包”乃至“红包接龙”形成了一个全民“喜大普奔”的景象。

支付是整个电商的基石,而微信红包的最大价值在于,让腾讯在移动支付领域打了一个大胜仗,大量用户因此主动绑定银行卡,开始学习使用微信支付。

对此,一位互联网公司CEO感慨:“一个微信公众号一天拉几千万用户绑定银行卡,发出红包几个亿,激活几千万微信用户储值账户。在这个维度下,其他的商业模式都成古董了。”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也惊出一身冷汗。1月30日,马云在来往的扎堆群里评价微信红包为“偷袭珍珠港”,还说“幸好春节很快就过去,但我们确实教训深刻”。

只不过,腾讯随后出炉的数据,以及热闹过后的冷静反思,让外界对微信红包的判断更加理性。

据腾讯透露,从除夕到大年初一16时,参与抢红包的微信用户只有500多万;从除夕到大年初八,整个参与人数也不过800多万。这样的数据显然远低于外界预期——更何况,这800多万用户中,已有一部分本来就已经绑定了银行卡。

尽管如此,从除夕到初八,共有超4000万个红包被领取,这个数字已经让微信支付大大缩短了与支付宝的差距——虽然支付宝用户已接近3亿,但在同一时间内,也只有数百万用户给朋友发支付宝红包。

对决支付

在业界看来,在支付与电商领域,腾讯虽然来势凶猛,但短时间内仍难以撼动阿里巴巴。

“微信红包对用户微信支付习惯的培育效果有限,年前腾讯与嘀嘀打车对用户和司机提供补贴的效果,相对更为明显一些。”互联网分析人士洪波认为,除了打车、抢红包、话费充值外,微信支付难有新的支付场景。

而且,在业界看来,与支付本身相比,与之相关的支付标准、信任体系、消费流程、场景搭建以及安全保护等环节,更是隐藏水下的门槛,而在这些方面,已经有超过10年积累的支付宝仍远远领先。

支付宝数据显示,2014年春节假期,有1134万人在手机上通过支付宝钱包充话费,是2013年春节的6倍;220万用户在手机上还了71亿元的信用卡账单,是2013年春节的10倍;超过150多万人次通过支付宝成功付打车款;春运期间,已经有3000万人次用支付宝买火车票,其中1000万人用手机付款。

2月8日,支付宝高调宣布自己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支付公司。作为支撑的数据是,截至2013年年底,有超过1亿用户将主要支付场景转向了支付宝的移动端——支付宝钱包,这些用户通过支付宝手机支付完成了超过 27.8亿笔、金额超过9000亿元的支付。

只不过,有业界人士认为,伴随移动互联网加速发展,以及微信平台的迅猛发展,微信支付在移动端建立这些标准的速度可能将大大加快。

至少,与过去阿里巴巴“打着望远镜也找不到对手”相比,阿里巴巴的地盘如今已经出现挑战者。无论是零售交易还是支付,无论是PC端还是移动端;坐拥超过7亿用户的微信,已经让腾讯具备正面挑战阿里巴巴的资格。

最重要的是,腾讯已经开始在以实际行动,把这种可能逐步付诸实现。

腾讯电商突围

与微信红包、嘀嘀打车等备受关注的应用相比,腾讯对电商市场的渗透,更值得关注的在于O2O、移动端实物电商等领域。

移动互联网实时在线的特点延伸了传统互联网的边界,传统零售行业希望利用移动互联网的手段来提升效率,如希望线下门店场景扩展、消费者沟通更便捷有效。对此,腾讯电商2013年曾尝试O2O,利用微信连接商家和用户的平台特性,展开实物商家的微购物和本地生活消费的微生活。

“截至去年,微购物的合作商家已有100家,其中,服装企业占比最大;微生活去年的开卡量超过了5000万。”腾讯电商助理总经理宋旸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责任编辑:韩杰)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