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电力 > 新能源 >

发展低碳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

来源:中国环境报第2版 作者:谢永明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2-03-31 17:25 
核心提示:在可持续发展意识与机制方面,问题主要表现为:一些地区仍未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经济增长道路,机制的不健全导致资源与环境冲突日益加剧,尤其是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远远落后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和目标。

可持续发展概念,代替了工业革命以来那种“高消耗、高投入、高污染”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概念,是人类生存、生产和消费方式的革命。中国是国际可持续发展进程的重要参与者、推动者、践行者。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20年实践,证明中国需要可持续发展,世界需要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成绩与问题

我国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努力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但是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我国近年来取得了较好成绩。到2010年,全国人口控制在14亿以内,年平均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大部分地区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基本遏制了生态环境的恶化趋势,重点地区的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得到基本恢复,农田污染状况得到基本改善。“十一五”污染减排任务超额完成。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法规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影响可持续发展的不少问题仍然存在。人口已成为制约我国发展的沉重负担。人地矛盾冲突明显,中国人均耕地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30%,人均草地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40%,人均林地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25%。全年因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巨大。

在可持续发展意识与机制方面,问题主要表现为:一些地区仍未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经济增长道路,机制的不健全导致资源与环境冲突日益加剧,尤其是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远远落后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和目标。全国有2.2亿多农村人口没有饮用安全的水。传统生活方式还在广大农村地区延续,一些农民住的是洋楼,用的是土灶。农村面源污染突出,耕地受到不同程度的化肥、农药污染。随着城市化进程推进和城市土地的限制开发,各种开发项目向农村转移,城市工业污染包围农村的态势加剧。

低碳经济转型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重要途径

将于今年6月召开的201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里约峰会两大主题为:一是发展绿色经济;二是机构机制框架。绿色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对于消除贫困、调整经济结构等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也带来了风险和挑战。发展绿色经济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长期过程,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囿于资金、技术、能力建设等局限,在发展绿色经济方面面临诸多实际困难。有效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框架,是充分执行《21世纪议程》、《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执行计划》和应对各种新出现挑战的重要条件。可持续发展机制框架应有助于统筹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有助于提高发展中国家的发言权和决策权,有助于解决发展中国家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等实际困难。

低碳经济转型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途径之一。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这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由之路。节能减排政策,促进太阳能、生物燃料、风电、水电等清洁能源的发展,都是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和转型的重要手段。

政府主导实现经济社会低碳发展

政府主导是实现社会发展低碳模式的根本。从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历程证明,政府部门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占据主导地位,“十一五”减排目标的实现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我国在提交联合国大会的《201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中方立场文件》中对大会两大主题提出了明确意见。在“立场文件”中阐述了消除贫困和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绿色经济:发展绿色经济的首要目标是消除贫困,贫困问题事关发展中国家人民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发展中国家成功发展绿色经济对全球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应该得到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国际社会要为发展中国家发展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反对以发展绿色经济为由搞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或将发展绿色经济作为对外援助的条件。发达国家需要率先采取行动,改变不可持续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走绿色发展道路,为发展中国家作出表率和示范,同时积极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绿色经济,包括提供资金、转让技术、培养能力、扩大市场准入等。发展中国家应制定并实施符合本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国际社会应帮助发展中国家开发教育课程和职业培训,减少和补偿发展中国家向绿色经济转型付出的社会代价。

当前,各地政府应充分发挥低碳经济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