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电力 > 新能源 >

三代核电技术前景分析

来源:中国投资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1-11-09 22:13 
核心提示:9月22日,作为全球首个AP1000核电机组,浙江三门核电1号机组反应堆压力容器成功吊装。此后,该机组全面进入主系统安装阶段。在中国与美国西屋公司约定引进的4座反应堆中,三门1号机组是预计最早建成发电的一个。

与第四代核能技术相比,三代技术是“更接近的蛋糕”。此前,即便中国已经选择第三代核能技术作为我国核电发展的主流,有关二代还是三代技术的争论却似乎并未停止。

福岛核事故发生之后,在理论上拥有更好安全性的三代技术已经占据上风。包括美国西屋公司的AP1000技术及欧洲压水堆(EPR)技术在内,中国已经展开相关工程实践。

9月22日,作为全球首个AP1000核电机组,浙江三门核电1号机组反应堆压力容器成功吊装。此后,该机组全面进入主系统安装阶段。在中国与美国西屋公司约定引进的4座反应堆中,三门1号机组是预计最早建成发电的一个。

据中核集团三门核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缪亚民表示,工程建设基本未受福岛核事故影响,各项工作如期推进。

业内专家表示,对于三代技术而言,当前最受争议的内容正集中于缺乏实践检验,由此,相关工程的展开则显得更为重要。

AP1000的优劣

AP1000核电厂在安全系统设计上的最大创新点着眼于“非能动”。在发生自然灾害或者意外事故的情况下,机组可利用自然物理现象,即重力、自然循环(蒸发、冷凝和密度差)等,驱动应急堆芯冷却系统及其他安全系统,从而防止发生类似福岛核电站因断电而导致的一系列危机状况。

这一机型拥有的其他优势还包括:设计寿命为60年,比二代核电技术的设计寿命长20年;反应堆燃料元件换料周期为18个月,而采用二代技术的机型周期则是12个月;此外,由于简化了核岛系统,并采用模块化设计和建造,AP1000的建设工期也得以缩短。

由此看来,相比二代技术,AP1000确实在理论设计方面显现出不少优势,然而因为缺乏工程实践,这一机型的安全性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质疑。

据媒体报道,美国核监管委员会(NRC)曾针对AP1000安全壳的设计提出质疑,国家核能动力学会经济专业委员会原主任温鸿钧也曾在论坛上公开表示,认为AP1000的安全壳性能、抗震性、非能动安全系统可靠性并没有得到美国NRC、美英等核电专家的认可。

8月,温鸿钧又在中国网能源频道发表了有关世界核电市场竞争新动向的文章,列举了多国近期的核电政策走向,并据此认为AP1000因为存在技术风险及经济风险,已从世界核电市场中“出局”,我国应考虑其他第三代技术。

面对质疑,AP1000的支持者也站了出来。据中国能源报报道,负责中国AP1000项目的国家核电专家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陈章华7月6日在其新浪微博中表示,国家核电6日收到西屋公司关于AP1000设计认证问题的口径材料,NRC于2005年12月针对西屋公司提交的AP1000设计文件第15版颁发的设计证书目前依然有效。

早前,国家核电技术公司董事长王炳华曾在接受媒体访问时表示:AP1000是在第二代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其反应堆系统已经经过了工程实践的考验。不同点主要在于安全系统的设计。

这或许也是该机型一再因为安全问题而受到质疑的原因。据国外媒体报道,NRC对于AP1000的认证进程一再推迟,国内专家的焦虑也部分来源于此。

技术路线基本确定

二代与三代的技术路线之争,埋根于我国确定引进AP1000作为三代技术的主流发展机型。

10月,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张国宝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回溯了当时的情形并表示,技术路线的选择是集体的决策。我国早已明确改进型第二代核电技术是一种过渡,未来的发展道路是要引进、并消化吸收第三代核电技术。

张国宝强调,中国不能以“各自为政”的方式发展不同的堆型和电站,一定要统一起来。不过,他也在采访中承认,当前技术路线并未如当初所预期的那样,达成统一。

目前,“核安全规划”出台后,中国核电究竟会走向何方,各种猜测均已涌现。不过,相比于未来全部上马AP1000的较为激进的说法,以AP1000及EPR为主的全面引进路线似乎更加切实。

10月23日,广东台山核电1号机组核岛穹顶成功吊装就位。该项目由中广核集团与法国电力公司按照70%和30%的比例共同出资建设,是世界上第三个在建的EPR项目。

在安全设计上,EPR的特殊之处在于如果反应堆堆芯发生熔毁,辐射物质将被收集到一个巨大的炉灰箱内,箱体可以承受1500℃的高温,这样可以防止辐射物质泄漏至土壤或是空气中。

法国作为核电占比最高的国家,全境正在运营的反应堆共有58个,其中至少有1/3已经面临“老龄化”问题。福岛核事故后,法国仍然抓紧建设验证EPR,他们计划今后逐步建造40台EPR机组,而不再建二代机组。

(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