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顶光伏发电“再上路” 补贴依旧是“老大难”
一直以来,太阳能发电在我国有两种主要形式,光伏电站和屋顶发电。毫无疑问,占据着半壁江山的是光伏电站,西部企业甚至发出了“光伏电站,谁做谁赚”的声音。不过,这种格局或在未来被打破。
在即将公布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到2015年,我国屋顶光伏电站规模为300万千瓦,到2020年则达2500万千瓦。而截至2010年,我国屋顶光伏电站的装机规模仅30万千瓦左右。
这意味着,太阳能屋顶发电要在未来五年取得十倍增长。面对迅速爆发的容量,市场准备好了吗?
“十万屋顶”遭遇流产
“看到现在这个规划,我是又高兴又担心。”来北京参加可再生能源协会年会的赵春江这样说。
作为上海电力学院太阳能研究所所长,他的另一个身份更为特殊——上海迄今唯一的一户居民屋顶太阳能光伏电站的实施者,也是当年上海轰轰烈烈“十万个太阳能屋顶计划”中残留下来的唯一实践者。
2006年,由上海市经委、上海交大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共同发起的“十万个太阳能屋顶计划”是我国最早的太阳能屋顶电站实施项目之一。按照这份计划中的描述:上海计划利用十年的时间,将现有2亿平方米平屋顶的1.5%,约300万平方米,即十万个屋顶用作太阳能发电,相当于新建一个30万千瓦的电站。项目总计投资约百亿元。但到目前,这个项目已经彻底流产。
到目前为止,已无任何迹象表明该计划仍在进行。
回想起多年的经历,赵春江对于屋顶发电又爱又恨。从2005年至今,赵春江自行安装的太阳能屋顶发电站已经累计发电15000多度。然而,因为家中一直是单向电表,过去几年里,他的屋顶发电输送给电网,不但没有取得电网支付的电价,反而自己还要掏腰包为其付费。直至2011年5月,电力部门才给他安上了双向电表,改变这一局面。
“关键是落实不到位。我们看到规划都是好的,但采用什么样的机制去执行才是关键。”赵春江称,他依然看好屋顶发电的前景,“从数据上分析,尽管有季节差别,但上海地区的年平均辐射值区域稳定,我安装的3000瓦发电设备每年的发电量维持在3500度左右,这基本能够满足一个三口之家一年的用电所需。”
据悉,赵春江初期投资屋顶发电设备约12万元。赵春江的例子只是一个缩影。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屋顶发电曾经在中国提出了轰轰烈烈的发展目标,但是在运营过程中,出现了绿电难以回购等难题,最终在中国偃旗息鼓。
(责任编辑:admin)-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