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电力 > 新能源 >

反核浪潮不断 日本“脱核”任重道远

来源:日本新华侨报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1-09-13 14:53 
核心提示:为顺应民意,刚刚下台的日本前首相菅直人7月提出日本要实施脱核电政策。近日,日本脱核电政策日渐明晰,国会通过了《再生能源特别法案》。法案规定,日本将逐步减少核电使用,并最终停止使用核电。

福岛第一核电站核事故发生后,日本全国掀起反核浪潮。最新的一项民调显示,日本超过70%的民众反对核电站重新运转,8月,民众在东京召开大型集会,要求全国的核电站停止运行。日本《每日新闻》称,停止核电站运转所需成本费用高达3兆日元,2012年全国面临至少一成电力短缺。日本由此陷入“脱核”与电力不足的夹缝,进退两难。

为顺应民意,刚刚下台的日本前首相菅直人7月提出日本要实施脱核电政策。近日,日本脱核电政策日渐明晰,国会通过了《再生能源特别法案》。法案规定,日本将逐步减少核电使用,并最终停止使用核电。从2012年7月开始,全国各电力公司都必须用自然能源发电。

资料显示,日本目前的核电占到全国总发电量的29%。如果要降低对在整个电力构成中占三成的核电的依存度的话,何以填补能源缺口,替代能源如何解决,如何削减温室气体排放等,《再生能源特别法案》显然缺乏综合战略,也没有具体化的路线图,被媒体斥之为未经充分酝酿的“空论”,是“不负责任”的。

作为一个大方向,核电将本着“减法原则”在未来一段时期内逐渐削减,同时提高风能、太阳能等自然清洁新能源的份额,直至将核电控制在必要的最小限度内,乃至最终消亡,虽然已不存在太多的争议,却有待政策的细化。至于说废核最终能否成为日本国家战略的选择,可望在多长的时间内实现,在现实操作层面尚存在诸多阻力,有些问题不大,可有的问题却牵涉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机制,被认为是尾大不掉。

一是能源缺口如何填补的问题。这曾是反废核派的最有力立论,却被证明是一个伪问题:震后,全国54座核反应堆中,35座已然停堆,到8月还有5座要检修停堆,而巨大的电力缺口在今年夏天“猛暑”中,并未造成太大问题。人们发现,电力总量虽然减少了1/4,但减少的部分原本就是“多余”的。当然,如短期内核电进一步削减的话,也许会对国民生活带来一定影响,但这就要看代替能源问题如何解决了。

二是自然新能源产业的孕育和成长问题。核电的削减有赖于风能、太阳能等自然新能源的成长,而由于长期产业政策等原因,目前这一块所能提供的电力仅占区区1%,这当然是远远不够的。此前由于日本国家能源战略向核电过度倾斜(所谓“原子力行政”),对新能源的投入不够,以至于未能成为支柱产业。随着能源战略和产业政策的调整,该产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可能需要一段时间。

第三个问题是最重要的,真正是日本的难言之隐,故至今未见端上台面:过剩的核电制造能力的消化问题。随着半个多世纪的持续开发,日本核电技术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国际核电企业以日系为中心,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即日立―美国通用、东芝―美国西屋、三菱―法国阿海珐。大约从五六年前开始,无论哪国制造商中标,日企的份额都是被确保的,国际核电市场的“东洋势力”已成为最重要的存在。而日本自己便在这个市场中处于仅次于美法的第三位,其内需本身便是维系其制造能力的关键之所在。倘若这块蛋糕逐渐“缩水”以致消失的话,几家日系跨国公司的强大到过剩程度的研发、制造能力将如何消化、转型,对日本来说是最头痛的问题。

其实,“3·11大地震”从某种意义上说,让日本“因祸得福”。地震、海啸、核事故“三位一体”的地狱试炼,让日本人看到了经济与科技发展的界限,客观上成了全社会反思战后消费主义文化和发展模式的契机。这种空气对人的改写是深刻的、持久的。这方面,震后美国东方学者唐纳德·金的话颇具代表性:“让核电消失,是安全的。我觉得,当下的日本正面临一种选择:是接受基于清算此前消费方式的、面向新时代的耐贫乏生活,还是一味拒斥,以至于将来面对更大的环境破坏?”

(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