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电力 > 新能源 >

碳交易在尴尬中前行?

来源:中国能源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1-09-07 18:11 
核心提示:国第一家主营二氧化碳交易的碳交易所——山东单县碳交易所在成立10个月之后大门紧闭,院内杂草丛生,甚至连当地开发区管委会及相关政府部门亦无从知道其下落。据了解,该碳交易所除了成立仪式上为了应景有一个签约仪式外,再无一笔碳交易。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我国将“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纲要出台之后,今年国内碳交易所的建设步伐明显加快。有消息显示,近期四川、广东、厦门、重庆等省市都在考虑筹备碳排放交易计划,或准备建立碳交易所。目前碳交易所的碳排放交易量到底有多大?我国目前碳市场情况究竟又如何?

虚假繁荣?

据报道广东省即将建立碳排放权交易所。一位接近广东省发改委的人士说,广东省“十二五”期间单位GDP能耗强度降低指标为18%。“这是一个很难完成的指标。”该人士说,“广东除了积极准备发展风电等清洁能源之外,还将开展碳排放权交易、建立碳交易所提上了日程。”

其实,近两年来,随着“碳金融”理念的流行,各地上马碳交易所已经成为了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2008年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成立;2010年10月深圳排放权交易所成立。此外,据初步统计,国内目前已挂牌成立的环境权益类交易所达9家,而专业性环境交易所已达19家。

从碳交易所建立的速度来推测,国内的碳交易市场应该是比较活跃的,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最近,有媒体报道,中国第一家主营二氧化碳交易的碳交易所——山东单县碳交易所在成立10个月之后大门紧闭,院内杂草丛生,甚至连当地开发区管委会及相关政府部门亦无从知道其下落。据了解,该碳交易所除了成立仪式上为了应景有一个签约仪式外,再无一笔碳交易。

再以较早成立的北京环境交易所为例,虽然其于2009年设立了专门针对中国市场自愿减排的“熊猫标准”,但交易所也是今年3月份才达成第一笔交易。

“现在国内真正成交的碳交易基本很少,各个碳交易所也都是处在吆喝业务的阶段。”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说,“为什么各地碳交易所开得那么热闹?因为碳交易是未来发展的趋势,现在没有交易不代表将来没有。再说,建立一个碳交易所成本很小,目前各地都是抱着‘跑马圈地’的心理,先把交易所建立起来再说。”

缺失的政策与不完善的体制

碳交易所发展不起来的原因是什么?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系统分析研究中心研究员姜克隽说,碳交易所发展缓慢是与中国碳市场的发展情况息息相关的。

据了解,现在市场上的碳排放交易分为两种,一种是强制碳交易,也称配额交易,它指的是各企业持有国家颁发的排放指标标准进行交易,企业所用指标有剩余就可以卖给其他企业,目前我国尚未实行;另一种则是自愿碳交易,这是企业双方从环境发展角度出发的义务行为。

“目前政府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政策支持碳交易市场。没有政策,也就难有明确的方向和行为。”姜克隽说,“自愿减排的交易量十分有限,几乎没有收益,所以现在基本没有形成真正的碳市场。”

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陈晓倩表示,目前成交的碳排放交易指标都是企业为了形象而进行购买的。“国家目前基本没有激励企业自愿减排的政策或机制。”陈晓倩说。

有“场”无“市”,这就是中国碳交易所面临的尴尬。有数字表明,目前自愿减排占全球碳交易市场的份额非常少,交易值只占0.6%,交易量只占2.6%。天津排放权交易所研究规划部副经理邓羽腾也公开表示,将来除非逐步过渡成为一个半强制甚至是强制市场,否则,国内碳交易所就不能真正交易起来。

除了政策之外,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也制约了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宣晓伟表示,碳交易市场的有效运行需要一系列的基础和条件,包括全国碳交易体系的建立,地区和企业二氧化碳排放权账户的建立,地区和企业二氧化碳排放的监测、核实、汇报,相关合约的执行等等。二氧化碳不像其他污染物,它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排了以后对周边环境也没有什么明显的、直接的影响,如何防止相关地区和企业在交易中弄虚作假,将是碳交易市场能够存在并运行的前提条件之一。目前,节能减排工作主要依靠政府行政手段的强力推行,如果要转到依靠市场机制来推动,那么在现有的市场环境下,政府是否有能力进行有效监管,各方能否保证企业进行诚信交易,都是很大的问题。(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