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进生长的中国光伏行业正在减慢前行的脚步
光伏行业洗牌在即 国内市场难启动
在欧洲国家逐步减少政策性补贴和国内市场启动艰难的双重作用下,风光无限的光伏行业正面临着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又一次“大考”,行业洗牌正悄然逼近。
江西,6月7日,赛维LDK发表2011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营业收入7.633亿美元,相比上季度降低16.8%;
河北,6月11日,英利集团董事长苗连生表示,“行业冬天即将来临,洗牌不可避免。”
“光伏行业市场将会出现分化,处在第一集团的将不超过10家企业,其余企业将成为第二集团并逐渐式微。”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吴达成说。
外国政策制约大
6月9日至11日,光伏行业盛会德国慕尼黑国际太阳能光伏展会INTER SOLAR正式举办,与热烈的场面相比,签约数量寥寥。
春江水暖鸭先知,光伏行业的带头大哥们最先感受到了大考的来临。
“英利参加此次会议更多是为了展示英利品牌文化,为企业长久发展打基础。”全程参加了此次展会的英利董事长苗连生表示。
参展的超过300多家中国企业大多抱着瞧着看的心态,不能只凭借一次展会解决所有问题。吴达成说,“德国和意大利政府相继调整了对光伏发电的补贴政策,对行业的影响不可小视。”
继德国政府决定削减16%的光伏补贴之后,4月1日,意大利政府出台了新的光伏补贴政策,从当日起至2012年年底,将光伏补贴削减15%-20%; 2013——2015年将光伏补贴再削减30%-35%。
在欧洲,德国和意大利是最热心太阳能光伏的国家,政府给予的行业补贴使这两个国家在光伏发电装机上占据了全球的70%光伏装机市场份额,其政策变动牵一发动全身,示范效应明显。
事实上,作为新兴行业,中国光伏产业在几年内从无到有经历了快速生长,离不开欧洲国家对清洁能源的热切渴望以及背后的政策补贴。“目前,光伏发电在成本上还不能与传统能源抗衡,补贴对行业发展至关重要。”光伏专家邝少平说。
“光伏行业不能总依靠政策补贴吃饭,增强产业竞争力,利用技术尽快把价格降下来,才是重要的。”邝少平表示,“规模大的企业通过自身降低成本来应对补贴削减,但大量中小企业将丧失竞争力。”
国内市场启动难
欧洲对光伏补贴政策的变化,通过蝴蝶效应传导到中国企业身上,并最终发挥作用。其根本原因在于国内市场迟迟无法启动。
从诞生之日起,中国光伏企业就将海外市场作为主打。直至今天,行业数据显示,中国光伏行业95%以上产品出口,其中欧洲是最大的市场。
目前世界上最主要的光伏电站都在欧美日这样的国家,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密不可分。光伏发电在价格上目前无法与传统能源竞争,而欧美国家对该产业的发展有政府补贴,因而安装量占据了最大的份额。与这些国家相比,中国市场才刚刚开始启动。
事实上,中国光伏发电装机上的滞后很难在短期内迎头赶上。2010年,国内的并网发电光伏总装机容量只有约600万兆瓦(相当于一台60万千瓦大型火电机组)我国“十二五”规划中规定,到2015年,国内光伏装机容量达到10GW(1000万千瓦)的规模也不及一个三峡电站的1820万千瓦。
“国内市场需求量小,企业只能面向海外,这是必然的选择,” 吴达成认为,“只有通过行业努力将光伏发电成本降到与传统能源同样的价位,国内市场才会真正启动。”
“第一步是与居民购电价格实现平衡,第二是尽量降低发电成本,做太阳能的等就是这一天。”而实现这一天,至少需要10年时间。目前能做的,还是要尽量开拓海外市场,“例如印度这样的新兴市场,电价比中国贵的地方都是方向。”
行业“小弟”撑不住
光伏产业的发展历程同样也是行业巨头的进化史,2010年中国光伏产品出口超过320亿美元,仅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光伏企业已达10家。
今年整个行业将会进入调整期成为业内的普遍观点。
“2011年出口额还会增长,但是速度肯定会减慢。”吴达成认为,“大企业受影响不会太大,中小企业处境将会比较艰难。”
源源不断的外贸订单使光伏产业备受关注,各方资金纷至沓来,抢食光伏市场,并引发投资过热的议论。
在民营资本发达的浙江,进军光伏产业成为一时热点。光伏领域的巨大市场前景,让资金雄厚地浙商敏锐的嗅到了商机,在错过光伏第一轮发展契机之后,迅速跟进抢占第二轮制高点。
浙江省太阳能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10年9月至2011年3月,该省光伏企业由78家猛增到175家以上,半年时间内实现翻番。
吴达成认为:“从目前来看,光伏行业投资过多的现象是切实存在的,但是从长远角度来讲,目前投资还是远远不够的,这是一个刚刚崛起的行业,未来发展空间广阔。”但同时他强调;“光伏行业资金需求非常大,竞争激烈不可避免,就像当年的汽车产业一样,肯定会有大浪淘沙优胜劣汰的过程,那些实现规模效益,技术水平领先的企业才能够发展壮大。”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企业对这一点看的更加紧迫,快速扩张,跑马圈地成为共同选择。“现在很多大企业都开始向全产业链方向发展,这将会是大势所趋。”苗连生表示。
撑不住的情况已然出现,另一家行业巨头向记者透露,“不止一家同行要求被我们收购,但目前只考虑接受对方设备而不是全部产业。”
(责任编辑:admin)-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