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电力 > 新能源 >

核隐患忧思点燃新能源产业动力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杨桐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1-03-25 12:50 
核心提示:日本核泄漏引发全球核电信任危机,我国也暂停审批新建核电站,并下令全面检查现有核设施,同时国务院宣布将调整到2020年核电扩张计划,核电板块受此影响也开始不断走低。但近期市场更多地表现为轻危重机,此次事故对新能源未来发展的结构将发生较大影响,对光伏、

日本核泄漏引发全球核电信任危机,我国也暂停审批新建核电站,并下令全面检查现有核设施,同时国务院宣布将调整到2020年核电扩张计划,核电板块受此影响也开始不断走低。但近期市场更多地表现为轻“危”重“机”,此次事故对新能源未来发展的结构将发生较大影响,对光伏、风电、水电等新能源的预期将进一步提升。

“十一五”期间,我国风能、太阳能、核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发展迅猛,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层次快速提升,产业政策体系逐步完善。未来5年,在国家政策推动和新能源技术驱动下,我国新能源产业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另一方面,《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于2010年上报国务院待批,与“十一五”不同,新能源产业不仅包括了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核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也涵盖了清洁煤技术和智能电网等新能源利用技术,以及煤层气、天然气水合物等非常规油气资源。概念和涵盖领域的不同只是新能源产业的变化之一,更多的变与不变则体现于各细分领域的发展。

安全成为重中之重

3月16日发布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将实现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11.4%。按照政府既有承诺,到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将占一次能源消费的15%,其中核电将贡献4%的比重。核电规划如果调整,核电比重的下降无疑将影响整个非化石能源比重目标的实现以及能源结构的转型速度。

中投证券新能源行业2011年投资策略报告,认为核电行业即将进入高速成长期,未来10年核电投资规模接近1万亿,而核电投资中核电设备约占60%,核电设备制造商将受益巨大。由于对安全性极高要求,我国的核电设备制造行业高度集中,高技术和投资门槛决定了行业的高毛利率,占据核电主设备绝大部分市场份额的发电设备龙头及行业中游的配套关键零部件厂商将明显受益。

但是,受日本地震引发的核泄漏事件影响,3月1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调整完善核电发展中长期规划,核电发展的大方向不变,决定提到在核安全规划批准前暂停审批新的核电项目。业内专家表示,这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核电既有规划目标有可能“缩水”。

有分析师表示,A股核电设备板块或面临短暂回调,日本地震长期实际影响有限。该分析师称,日本这次出现问题的核电站,主要是上个世纪60年代设计、70年代建成的核电站,目前国内的核电站,技术大大领先于日本这次发生问题的核电站。不过,此次日本核电站问题肯定会引起中国各方面的重视,包括对核电站选址等问题,将来中国肯定会考虑更加详细,中国核电站速度未来或将放慢。

“此次日本核电安全事故将会在整个社会引发反对的声音。”一位分析人士认为,在此次日本地震中,核爆的影响或许远比地震要大,这很可能导致全球核电建设的减少,而中国政府方面也很有可能放慢核电项目发展。

以当日领跌的东方电气为例,去年年底,东方电气刚刚签订了24亿元核电供货合同,这是公司获得的第一个AP1000常规岛汽轮发电机组设备供货合同,过去公司产品主要处于二代半核电技术,此次合同的签订,表明公司开始全面为AP1000,包括核岛和常规岛设备全面供货,东方电气人士也在当时表示,公司今后会把核电放在公司发展的重要位置。

核设备资质获取难度加大,利好已获资质企业核电设备的资质获取方面,预计近期核资质认证进程将暂停或放缓,而未来的认证难度将大幅提高,尤其是核岛设备,行业进入门槛进一步提高,长期来看对已获得核资质的上市公司形成利好。

“质”与“量”并重

未来5年,我国风电产业将继续保持“十一五”期间的高增长态势,装机规模在“十二五”末有望达到13000万千瓦,风电装备制造能力也将得到很大提高。但与“十一五”期间仅仅关注装机容量不同,“十二五”期间“质”“量”并重将成为风电发展的基调。

在经历过去几年风电装机快速式的发展之后,强调注重风电发展质量无疑为中国风电产业良性发展的必经之路。在2011年1月6日的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上,时任国家能源局局长的张国宝在谈到风电发展“十二五”规划思路时,就多次提到“并网装机”、“发电量”等字眼,这显然超越了可再生能源“十一五”规划中单提装机数字的局限。

根据国家电网公布的数据显示,到2015年,将基本建成坚强智能电网,实现接入风电1亿千瓦和光伏发电500万千瓦的目标。这原本是该公司2020年的计划目标。

国网公司智能电网部主任王益民介绍,为支持风电发展和大范围消纳,国网公司加大了电网建设力度,截至2010年年底,共投资418亿元,建成投运风电并网线路2.32万公里,国网经营区域内风电并网装机达2826万千瓦,占全网最大用电负荷的4.2%。

有业内人士认为,由于国内风电上网标杆电价早已出台,所以风电场在风电上网较为便利后,其未来的盈利情况是可以预期的,在这种情况下,新增风电装机容量的动力就比较足,显然这会拉动上游风机设备行业的市场需求。

该人士表示,风电上网相对容易后,国内风机行业的平均利润率将在旺盛市场需求的拉动下,得到一定幅度的提升,但这还需要一个过程。而预计未来几年,在多种因素作用下,国内风机设备行业将迎来一轮整合期,“十二五”末期风机设备行业内剩下来的企业基本上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让这些企业获得较高的平均利润率,有利于它们成长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

前景广阔

2010年,我国太阳能电池产量超过8GW,占全球太阳能电池总产量的53%,“十二五”期间,我国将继续保持全球太阳能电池生产大国地位。与此同时,我国国内光伏应用市场在政策的支持下将迅速成长,我国光伏产业“两头在外”的局面在“十二五”期间将得到有效改善,预计2015年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将达到500万千瓦。

在新能源各领域中,核电是目前发电成本最接近火力发电的上网电价的一种新能源发电类型,如果核电发展放缓,可替代的清洁能源中,光伏将最受益。首先,各发达国家风电开发基本完毕,而光伏是有待于开发完善的项目,仍有很大潜力。其次,随着光伏发电成本的不断降低,未来有望实现平价上网,加上其资源丰富,稳定等因素,光伏发电最有望成为替代核电的新能源。

“十二五”是我国能源发展的关键时期,在15%的约束目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的激励下,我国光伏市场前景广阔。国家能源局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梁志鹏表示:“凡事都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我国光伏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应当稳步发展。”

在过去一两年,中国在太阳能应用市场的开拓领域已经采取一系列行动。首先,国内建造一批大规模并网光伏电站,其次,用户侧并网和电量自发自用在实践中进一步落实,已具备了大规模复制的基础。

在这一系列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我国光伏市场迎来了新一轮增长期。2010年,中国光伏电池产量达到8000兆瓦,约占全球总产量一半,居世界首位;光伏发电市场装机量预计达380兆瓦,占全球总装机的3%。

梁志鹏表示,国家是希望通过竞争的方式,促进光伏企业的优化升级和强强合作,希望在未来3-5年,出现一个具备低成本、高收益的产业链组合,为行业的大规模经济发展树立信心。

据梁志鹏透露,“十二五”期间,国家能源局要推动建设100座新能源示范城市,其中,光伏发电将会是重要的新能源利用方式。

有券商表示,2010年将是全球光伏市场又一个景气周期的开端。未来3年全球光伏市场的复合增速在50%左右。“我们认为,在光伏行业处于底部之际,光伏板块各环节的优质标的均可关注。

(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相关新闻>>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