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全球新能源革命的机遇与挑战
●全球经济危机往往催生重大科技创新和革命。1857年的危机推动了以电气革命为标志的技术革命;1929年的危机引发了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以电子、航空航天和核能技术突破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当前的金融危机,也必将催生一场新的科技革命———新能源革命。
●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纷纷把发展新能源作为应对金融危机、扩大就业的重要投资领域。比如美国奥巴马政府明确推出“绿色能源计划”。提出3年内,使可再生能源利用量增加1倍,到2012年,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提高到10%,到2025年增到25%,并准备建立上千亿美元的清洁能源发展基金,支持新能源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奥巴马此举旨在改变美国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以保证其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占据制高点。
●从各方面反馈的信息看,积极发展新能源,既是着眼于应对当前金融危机,扩大投资和消费需求,增强市场信心,更是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从战略上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必须抓住这次历史性机遇,加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步伐,推进能源战略发展的转型。
切实提高对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重要性的认识
众所周知,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能源的消费水平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发达国家的人均能源消费水平就比发展中国家大得多。现代社会离不开现代能源体系的支撑。经过工业革命一百多年来的变迁,人类已形成了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供应体系,但由此产生的矛盾和问题也日益突出。
一方面是化石资源的有限性问题引人关注,另一方面是环境问题特别是化石能源燃烧释放二氧化碳所引起的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由此成为应对能源环境问题的重要选择。
我国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但人均能源消费水平还很低,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消费水平,而且低于世界人均消费水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能源消费水平还将持续增长。如果达到目前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按目前的人口数看,估算应在80亿吨标煤。2008年,我国能源消费量为28.5亿吨标煤,还需要50多亿吨的能源供应量。如何来满足这样的能源需要,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重要的出路之一在于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
从近期来看,如果不考虑环境问题,能源资源和能源供应不会成为问题,但从长远来看,如果我们看50年或者100年,能源资源和能源供应肯定是问题。我们必须有忧患意识,要提高对能源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对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重要性的认识。
依靠科技和市场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
首先,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必须推动可再生能源的技术进步,这是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核心。
2005年,《可再生能源法》颁布以来,全社会对可再生能源发展重要性认识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各方面的企业家投资可再生能源技术和产业的积极性迅速提高。在国家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在国际相关市场的拉动下,我国风能、太阳能发电技术进步很快,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面临的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从风电来看,虽然目前设备生产仍面临许多的矛盾和问题,包括技术创新和设计能力、关键零部件制造、产品的可靠性、售后服务水平等,但总体来看,风电设备制造已不是制约因素,电力市场和电网接入已上升为主要矛盾。从太阳能发电来看,也面临接入电网和运行管理方面的问题,这些年来,除了独立分散照明、通讯等太阳能光伏电池外,我们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分散并网光伏电站建设管理办法。
其次,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市场机制,是解决所有发展问题的最有效办法。政府的主要职责就是如何构建好这个市场机制。回顾我国近5年来风电发展的历程,这种机制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特许权招标就是这种机制的重要尝试,对拉动风电制造业发展、扩大风电建设规模起了决定性作用。
前不久,国家能源局组织开展的大型光伏电站建设招标工作也是探索这种机制的尝试。这次招标活动将会对我国太阳能发电的发展起到历史性的推动作用。在这次招标活动的推动下,目前许多地方都在开展大型光伏电站建设的前期工作,在不久的将来都会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建设规模。我们也将分析总结目前太阳能发电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继续完善促进太阳能发电发展的市场机制,将开展更大规模的太阳能光伏电站招标活动,抓紧研究制定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标准和有关要求,完善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建设的管理程序,为光伏发电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和政策环境。
要分析和把握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机遇和风险
可再生能源是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孕育着无限的商机,己吸引了很多的企业和个人投身于这个产业。但投资者要全面分析和把握这个产业发展机遇和风险。现在来看,这个产业发展是有不少盲目性,很多企业盲目进入这个产业,加大了这个产业的风险。如风机整机制造潜在产能明显大于市场需求,多晶硅材料的生产潜能也明显大于市场需求。行业协会要在这个方面发挥作用,要把这些信息告诉企业,要为行业发展提供产业信息,要负起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责任。
产业健康发展要建立在产业链的健康之上。目前,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存在简单追风倾向。如全国投资风电整机制造的已有60多家,大都是引进一个技术,分散采购零部件进行拼装,真正具备产业配套能力的整机企业十分有限。看一看全球大型风电设备制造企业,成气候的都是有自行研发能力和配套能力的。太阳能硅材料生产也是一样,全国硅材料生产能力将达到8万吨,具备生产1000万千瓦电池的能力,要达到这样的市场规模,可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此外,与常规能源产业相比,新能源产业也有许多的劣势,特别是间歇和不可控。在规模小的时候,我们可以强调其特殊性,给予优惠,但当利用规模不断扩大时候,就不能简单地讲,我是可再生能源,必须给予我支持。作为可再生能源行业,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开发出能适应用户需要的产品,在储能技术、在电网接入技术、在运行技术方面都必须实现突破。 (史立山 作者系我国著名能源专家、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
(责任编辑:admin)-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