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物联网(4)
物物相联,信息在它们之间流动,通过及时的分析处理,再反馈给每一个终端物品,如此循环往复,组成了一个多么生机勃勃的系统,这就是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
物联网带着光环出现。时至今日,物联网的覆盖范围已经远远超越了1999年Ashton教授和2005年ITU报告所指的范围。而且,物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势头有目共睹,它的中国特色也越来越明显,说物联网打上了“中国”标签毫不为过。在此,我们带着物联网在中国发展的多个疑问,以求理清思路,以期更好地把握其发展脉络,以冀见证物联网在中国落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舞台有多大
从1999年MIT Auto-ID中心的Ashton教授在美国移动计算和网络国际会议首先提出物联网概念至今,已过去13年。在这13年的时间里,物联网不断演化,作为一个体系,其结构层次已经明晰。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半导体产业研究中心总经理王桓介绍,从物联网体系架构的角度来看,物联网可以分为五层,分别为支撑层、感知层、传输层、平台层、应用层。从每一层看去,都足以容纳诸多企业在这里大展身手,大有用武之地。
物联网是一块诱人的大蛋糕。2012年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其中指出:“据不完全统计,我国2010年物联网市场规模接近2000亿元。”回想2009年,政府明确发出发展物联网可以“早一点谋划未来,占领科技和经济发展制高点”的号召。短短一年时间,物联网的市场规模就达到了这么一个惊人的数字。
以感知层为例,该层的作用是搜集信息,就好像人的五官、四肢和皮肤,来感知和收集外界的信息。目前,感知层最常见的设备是二维码标签和识读器、RFID标签和读写器、摄像头、GPS、传感器。根据《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无线射频识别(RFID)产业市场规模超过100亿元,其中低频和高频RFID相对成熟。而全国有1600多家企事业单位从事传感器的研制、生产和应用,年产量达24亿只,市场规模超过900亿元。其中, 微机电系统(MEMS)传感器市场规模超过150亿元,机器到机器(M2M)终端数量接近1000万。
传输层则充分体现了软硬件结合的重要性。数据通过有线或者无线信道传输,基础网络设施如电信网(固网、移动网)、广电网、互联网、电力通信网、专用网,必不可少,而在传输过程中,数据的安全性、可靠传输则需要软件来保证。
最贴近用户的应用层为软件企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但在这个层面上,软件企业应该侧重于如何利用获取的信息,对其进行智能化处理,这就与云计算平台的搭建以及商业智能对海量数据的分析与优化联系起来了。
王桓表示,根据赛迪顾问的估算,2011年,物联网的产业规模超过2600亿元。王桓同时也表示,对物联网具体的市场规模大小目前没有达成共识,这是因为现在物联网产业的具体范畴并不能清晰地界定――确实,物联网所涵盖的几乎就是整个IT产业,各方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得出相应的数字。如2011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达到2500亿元,且预测至2015年,中国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75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
中国嵌入式系统产业联盟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嵌入式系统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郭淳学向记者表示,我们不需要太过于关注物联网市场规模的确切数字,我们需要相信的是物联网产业在中国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并在这一理念的鼓舞下,脚踏实地地在各个层次发挥优势,弥补短板,以真正实现“感知中国”的美好愿景。
中国在物联网领域的优劣势都很明显。如果按层次来看,可以发现,在传感器网络领域,我国是标准主导国之一,专利拥有量高。在传输层,中国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宽带普及率都需要增强。至于在软件主导的应用层,高端软件及集成服务与国外差距相对较大。
王桓则指出,目前,中国产业链各环节的发展存在不均衡性,产业链中的硬件设备制造环节企业数量较多,而芯片设计制造、软件应用及开发环节相对薄弱,相关技术研发水平和标准制定工作比较落后,集成商多选择的是国外软件、芯片等产品。
要了解一个领域,最直观的方法是跟踪资金在该领域内投融资的动态。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以及国家统计局的相关统计数据,2010年~2011年物联网投融资披露金额事件共发生62起,涉及金额达233.59亿元。其中,上市事件29起,并购事件21起,融资事件12起,涉及金额分别为151.66亿元、56.04亿元和25.89亿元。2010年~2011年物联网产业传输层和平台层共发生投融资事件40起,涉及金额120.72亿元。由此可见,在物联网领域,资金活跃度高,而且根据资金的分配情况来看,传输层和平台层是目前资金最为踊跃的部分。(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