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独家报道 >

广电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朱咏雷CCBN2021主题报告会上的主旨演讲

来源:融合网|dwrh.net 作者:张华 责任编辑:方向 发表时间:2021-05-27 19:45 
核心提示:CCBN2021展会是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后的一次全行业盛会,借此机会向参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战役的广大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工作者表示衷心感谢。疫情发生以来,全行业综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有力的宣传和服务支撑。各地利用应

深化创新驱动 加强引领支撑

奋力开创智慧广电发展新局面

在CCBN2021主题报告会上的主旨演讲

(2021年5月27日,北京国际会议中心)

朱咏雷

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在全国广播电视系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造智慧广电媒体、发展智慧广电网络”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实际行动喜迎建党百年华诞之际,很高兴与业内同仁、科技精英和专家学者相聚北京,共商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发展大计。首先,我谨代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和聂辰席部长,对第28届中国国际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展览会(CCBN2021)的开幕表示热烈祝贺!对各位来宾表示诚挚欢迎!对关心和支持中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CCBN作为亚太地区乃至世界范围知名的专业展会,经过多年的培育和打造,已经成为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领域传播新理念、交流新经验、展示新科技、推动新应用、引领新发展的重要平台。本届展会以“智慧全媒体 5G新视听”为主题,高度契合智慧广电、媒体融合、广电5G、高新视频等重点工作部署,体现了我们对新时代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高质量发展的期待和要求。“智慧”是方向,是广播电视顺应新兴技术迭代演进的必然趋势,是广播电视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5G”是契机,是对广播电视的再次赋能,是广电行业贯彻落实移动优先战略的主动作为。

图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朱咏雷

本届展会是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后的一次全行业盛会,借此机会向参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战役的广大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工作者表示衷心感谢。疫情发生以来,全行业综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有力的宣传和服务支撑。各地利用应急广播信息传播面广、传播速度快、连接田间地头的优势,广泛宣传疫情防控科学知识,教育引导群众积极理性应对疫情,为农村疫情防控和社会治理织密“安全网”;广电5G网络进军湖北战“疫”主战场和相关重点地区,72小时完成基站建设并开通使用,网络覆盖雷神山医院,为广大的医护工作者和病患提供免费移动宽带服务;广电系统在疫情防控期间搭建的“直播课堂”“空中学堂”,为全国1.8亿中小学生“停课不停学”提供了支持;“云录制”“云转播”等新型节目制播技术的应用,实现了无接触条件下的节目线上录制播出。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科技创新成果在疫情防控中所发挥的特殊作用,得益于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得益于广电总局智慧广电战略的实施,得益于近年来全行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持续发力。

“十三五”时期,全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紧密围绕国家创新驱动、媒体融合、文化科技融合、信息化、网络强国、宽带中国、数字中国、数字经济等重大战略部署,在智慧广电建设、媒体融合发展、传播体系优化、安全传输保障、科技创新应用等方面不断取得新成效。一是擘画智慧广电发展蓝图。广电总局发布《关于促进智慧广电发展的指导意见》,16个省(区、市)发布省级智慧广电建设实施方案,推动广播电视从数字化网络化向智慧化发展,从功能业务型向创新服务型转变,不断拓展智慧广电服务数字生活和信息化发展的新版图。二是媒体融合发展加速推进。“十三五”期间,广电总局配合中宣部制定了县级融媒体中心系列标准规范,发布了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的相关指导意见。目前媒体云平台广泛部署,全国有19个省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建设的融合媒体制播云平台为本省县级融媒体中心提供服务。三是制播体系全面优化。全国电视制播系统已全面实现数字化网络化,节目内容制作高清化进程全面提速,省级以上和较发达地市级电视主频道基本实现高清化,全国已开办了7个4K超高清电视频道。四是全国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和广电5G建设一体化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中国广电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中国广电获得700M频率使用许可,联合中国移动公司持续推进广电5G共建共享,积极开展5G广播电视研究试验和国际标准制定等工作。广电总局出台《有线电视网络升级改造技术指导意见》,引导有线电视网络全面推进IP化、云化升级改造,逐步整合协同“云、网、端”资源要素,为深入推进全国一网整合提供技术支撑。五是广播电视安全运行水平持续提升。广电系统圆满完成党的十九大、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等重要保障期的安全播出、网络安全、设施保护工作。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全方位监测监管体系基本形成,中央级和省级广播电视监测监管系统进一步完善,网络安全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六是科技创新引领作用更加凸显。组织开展大数据、云计算、4K/8K、VR/AR、5G、区块链、人工智能等重大关键技术的集成创新和应用创新,全面赋能行业融合创新。大力培育孵化互动视频、沉浸式视频、VR视频、云游戏等高新视频新业态,高新视频创新链产业链不断完善。构建了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新型收视调查体系。坚持以技术标准引领行业创新发展,制定了包括媒体融合、应急广播在内的9项国家标准、48项行业标准及57项行业技术文件。七是广电科技服务国家工作大局成果丰硕。广电总局认真贯彻落实区域协调发展、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加强中央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推进地面电视数字化;大力推动直播卫星服务升级,部署新一代卫星直播广播电视技术系统,卫星直播服务向高清化、融合化迈进,人民群众广播电视基本公共服务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加快应急广播中央平台与各省平台及应急部门平台对接,联合气象、地震部门开展预警信息播发试点,编制发布《全国应急广播体系建设总体规划》等政策文件,应急广播平台、网络、终端建设规模稳步提升,中央、省、市、县四级联动的应急广播体系加速构建。

今年,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标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时间表,首次将“推进智慧广电工程”写入规划,为“十四五”时期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发展确立了新坐标,指明了努力方向。我们要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来谋划设计,牢牢把握新时代广播电视科技工作的正确方向。一是深刻认识广电工作的外部环境:国际方面,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国际环境不稳定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国内方面,我们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时期,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正在加速推动媒体发展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广播电视工作面临新的挑战。二是深刻认识广电行业发展存在的不足: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已取得重要进展,但与“四全媒体”建设要求仍有差距;适应受众移动化、分众化、差异化、互动化趋势的高新视听内容生产与应用创新支撑能力仍需提高;高新技术创新红利转变为智慧广电传播力、影响力和服务力的实效有待提升。我们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强化互联网思维,积极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成果,以科技创新拓展服务新空间、激发转型新动能、塑造竞争新优势、赢得发展新未来。

同志们、朋友们,

“十四五”时期,广电总局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造智慧广电媒体、发展智慧广电网络”的重要指示精神,实施智慧广电建设工程,加强技术优化升级迭代,深入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的全系统集成、全方位融合,加快催化全流程再造、全环节重塑、全体系重构,力争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科技工作取得积累性突破,努力打造行业发展新亮点。

一、大力提升媒体融合效能,持续推进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要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制高点。中央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提出一系列重要要求。近年来,广电总局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广播电视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等系列政策文件,组织开展系列媒体融合支撑技术研究和平台建设,推进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发展创新中心建设,开展媒体融合发展理论研究、模式探索、技术应用、项目孵化等工作,切实提升了广播电视媒体融合效能。广电总局将继续以科技应用创新为引领,加快推进广播电视媒体深度融合发展。

一是构建融合媒体云平台互联互通新格局。要用好5G、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革命成果,以先进技术引领构建主流平台,加快推动中央级、有实力的省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完善融合媒体云平台,为地市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县级融媒体中心提供技术和业务支撑,向垂直行业输出服务能力。推进省级融合媒体云平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业态创新,打造区域性一体化联动的融合媒体云平台,建设新型开放移动传播平台,全面提高内容生产、传播分发能力。

二是加快推进制播体系技术升级。要持续推动广播电视制播体系向IP架构演进,逐步建立面向下一代媒体制播网络的IP化高清/超高清/高新视频制播体系,建立内容审核共享机制,重塑制播流程。推动面向互联网、云平台的IP化制播标准体系建设,强化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在内容选题、素材集成、编辑制作、内容审核、媒资管理等环节的应用,促进制播流程智能化,推动虚拟主播、动画手语广泛应用,创新节目形态,提高制播效率和智能化水平。

三是运用新技术大力创新媒体服务新业态。要继续打造更高技术格式、更新应用场景、更美视听体验的高新视频,丰富5G业务形态,推动高新视频技术的融合创新应用,实现互动化、全景化、全息化展现,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新消费;要推出适合移动传播、社交传播的新闻产品,创新多元形态视听节目作品,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需求;要大力拓展智慧政务、智慧社区、智慧养老、智慧教育等系列智慧广电应用服务,增强群众的文化获得感。

二、打造智慧广电网络,建设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新型基础设施

当前,随着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加速迭代创新和广泛应用,建设广播电视新型基础设施,加快广电网络向固移融合、云网协同的体系架构转型升级是必然趋势和选择。我们要贯彻国家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要求,加快核心技术攻关,推进高新技术应用,构建高速泛在、天地一体、集成互联、智能协同、安全高效的新型广电传播体系,增强广电网络辐射力、传播力。

一是深入推进全国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和广电5G建设一体化发展。要继续大力建设全国有线电视网络互联互通平台,推动有线电视网络升级改造,推进数据中心建设,构建以“云、网、端”为基础的新型网络总体架构。全面推进广电5G组网建网,通过共建共享方式,加快700MHz 5G网络基站覆盖建设,推进广电5G业务应用平台建设,依托广电5G网络建设5G广播电视业务网,利用5G技术提供广播电视、视频点播、公共安全应急、物联网及多种面向群众用户和垂直行业的服务,推动实现终端通、移动通、人人通。

二是推进智能电视操作系统迭代升级。去年12月发布的TVOS4.0版本,引入了更多人工智能应用,支持8K、VR和云游戏等高新视频新业态,更好支持大屏连小屏、小屏回大屏、多屏连用户等新模式,提供了更好的多屏互动和人机交互体验。要持续推进智能电视操作系统技术演进、版本迭代和升级,探索人机交互新模式,研发适应5G时代智能终端运行环境、软件化的广播电视业务终端,推进软硬件系统的解耦,使广播电视业务能够更加灵活地跨网跨平台部署,通过智能电视操作系统为未来智慧家庭信息服务打造底层系统支撑。

三是推动建设智能协同的广电天地一体化网络。要加快广播电视网络升级改造步伐,着力构建高速、泛在、智慧、安全的新型广播电视传播覆盖体系。要持续优化地面数字电视、调频广播、中短波广播等无线覆盖网络的服务效能,积极研究5G技术条件下的无线广播电视传输覆盖技术路径、技术方案,开发固移融合的新应用场景,增强用户粘性,重塑地面无线广播电视发展生态。要加快推动卫星IP化、双向化等新技术应用部署,推进卫星直播系统与广电“云、网、端”、互联网及卫星互联网的系统集成和协同融通,建设双向、互动、跨网络的新型卫星直播融合业务平台,加速向交互卫星直播系统演进,为广电事业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网络支撑。

三、推进“智慧广电+公共服务”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效能和水平

近年来,广电总局大力实施广播电视重点惠民工程,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强化“最后一公里”公共服务能力。“十四五”期间,我们将对标2035年远景目标以及“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围绕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重点任务和要求,进一步提升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质量水平。

一是持续推进实施应急广播等重点惠民工程。以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为基础,完善应急广播主动发布系统,拓展应急广播服务效能。完善应急广播体制机制和标准体系,通过典型案例引领示范,深入推动全国各级应急广播平台建设。持续推进广播电视惠民工程,扩大直播卫星户户通覆盖,巩固广播电视制播能力建设工作成果,推动高清交互数字电视机顶盒推广普及,补齐贫困地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革命老区等公共服务短板,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协调发展。

二是重点提升基层公共服务能力。要做好广播电视服务乡村振兴的相关工作,推动实施智慧广电固边工程和乡村工程,完善边疆地区和农村广播电视基础设施。扎实推进贫困地区县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制播能力建设,着力解决设备老化、制播能力不足、高清化水平不高等问题;加强基层内容供给,建立健全内容供给平台,有效提升基层广播电视机构内容供给质量水平;建立内容需求反馈机制,提升内容供给的贴近性和精准性。持续完善基层服务网络,健全基层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运行维护保障体系。

三是创新“智慧广电+公共服务”新业态。要深入实施智慧广电战略,推进公共服务对象、内容、方式、功能的深刻变革。积极拓展高质量视听媒体和信息消费领域的家庭智慧化服务产品,提供综合信息服务,促进新型文化消费。加强智慧广电公共服务应用场景开发,满足政务服务、电子商务、医疗教育、交通管理等社会需要,积极参与智慧城市、智慧社会、智慧乡村、智慧家庭建设,参与党委政府各部门的“雪亮工程”、远程党员教育、公共管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工程,推动广播电视成为重要的公共服务承载主体,进一步巩固拓展基层宣传文化阵地。

四、强化传输保障和监测监管,筑牢智慧广电安全保障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家安全工作是党治国理政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也是保障国泰民安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做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安全播出工作是全行业的重要政治任务。我们要坚持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规范技术应用,全面提升安全播出保障和监测监管能力,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建党100周年安全播出保障任务。

一是推进安播保障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优化安全播出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安全播出事件事故处置机制,完善重要保障期的安全播出保障机制。抓好全国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大检查的问题整改,完善应急预案,加强培训演练,提升应急处置能力。推进广播电视智慧运维,实现对运维过程、运维技术、运维操作和运维人员的体系化管理,形成计划、执行、检查、处理的闭环能力提升机制,健全运行保障体系,提高运维能力和水平。

二是优化智慧广电监测监管体系。积极应用新技术实现智能化安全态势感知、研判分析、风险预警、处置调度,推动实现精准式、靶向性监管。推进监测监管系统的网络化、智能化、协同化,加快推进基于统一云平台架构的全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监测监管体系建设,实现跨业务、跨网络、跨平台、跨终端的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全天候智慧化监管。加快视听审核工程建设,强化对移动互联网、网络原创节目、短视频等方面的监管。

三是强化网络安全技术防护能力。研究新技术应用带来的安全风险和隐患,强化5G网络视听安全、网络视听移动应用安全、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商用密码应用及安全性评估、风险评估等安全保障工作。统一规划、规范化建设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网络安全保障系统。

五、构建协同开放的科技创新生态,夯实行业科技创新基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十四五”规划纲要》把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放到了各项重点任务的首位,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科技依存度高,在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对全行业的引领驱动作用更加突出。如何构建开放、融合、智慧的新型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技术体系,增强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将成为全行业塑造发展新优势的重大任务。为此,需要在以下方面重点布局。

一是加强行业科技创新实验室建设。聚焦智慧广电、媒体融合、网络视听、云转播、5G广播电视、智能终端等领域的创新技术,布局一批广电总局实验室和重点实验室,支持行业内有关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申请创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逐步形成结构合理、体系完善、运行高效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强自主可控关键技术研发,带动全行业科技创新发展,推动广电科技力量更好融入国家创新体系。

二是构建行业科技创新平台。要从行业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以智慧广电重大科技任务和重大工程建设为依托,强化项目、人才、基地、资金等创新要素的一体化配置,布局建设一批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应用落地的科技创新基地,支持建设一批具有公益属性的科技创新基础设施,鼓励引导科研实力强的企业建立自主研发创新平台,促进科技资源的开放共享,打造跨学科跨领域、产学研用协同的高效科技创新集群,为产业链各方技术应用和产品开发提供有力支撑。

三是建立健全创新人才培养和供给机制。要围绕智慧广电重点研发领域,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完善人才培养引进机制,加强科技领军人才的选拔、引进和培养,注重依托广电总局实验室和重大科技创新基地培养发现人才,构建各类创新型科技专家库、人才库。优化科技成果奖励机制,健全科技创新引导激励机制,完善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充分发挥人才在行业科技创新中第一资源的作用。

四是加强广电科技国际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学术交流,鼓励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积极参与国际组织的技术合作、标准制定,用好各类国际会议展览交流平台,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领域科技合作空间,推动应急广播、数字版权、媒体融合、地面数字电视、5G广播电视、智慧电台等科技成果走向世界,展示中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技术自主创新实力。

同志们、朋友们,

新时代需要新担当,新使命呼唤新作为。广电行业应当主动融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主动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负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和历史责任。“十四五”时期,中国的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必将迈入更高的跨界融合发展阶段。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奋力谱写智慧广电建设新篇章,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视听生活的新期待,为建设文化强国、科技强国、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贡献广电力量!

最后预祝展会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备注:上述相关文字及图片由中国国际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展览会组委会提供给融合网&呼麦网所用。未得到相关版权方许可,请勿转载。相关权益等归中国国际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展览会组委会所有。】

(责任编辑:方向)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快速直达

    新闻关注排行榜

    热门推荐 最新推荐

    热门关键字

    首页导航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