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工信 > 电子商务 >

近场支付规模商用困局难破 产业链仍待整合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南婷,孙妙凝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2-10-16 09:47 
核心提示:王维东指出,移动支付发展的当务之急是破解产业发展难题,移动终端的功能实现需要硬件改造,单靠一方力量无法主导和推动整个中国移动支付市场的发展,只有产业链各个环节协作共赢,才能推出更好的产品,促进产业发展。

伴随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逐步成熟和移动电子商务市场的迅速成长,移动支付正逐步摆脱技术层面的束缚,进入高速成长期。记者近日采访了解到,以条码支付为代表的通过远程移动通讯和线下条码技术结合实现的线下移动支付方式正迅速进入商用,但更为便捷的通过“刷手机”实现支付的近端支付受诸多因素影响仍未大规模商用。

近端支付遭遇终端普及难

按支付距离的远近,移动支付可分为移动远程支付和移动近端支付。其中,移动近端支付指用户利用N F C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RFID射频和蓝牙红外技术,使移动终端和自动售货机、POS终端等终端设备之间实现本地化通讯,即类似刷信用卡通过“刷手机”实现支付。

艾瑞咨询调查指出,用户对手机近端支付的使用兴趣远远高于WAP支付和短信支付,但移动支付用户规模的增长明显滞后于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

艾瑞咨询分析师王维东指出,NFC终端限制是推广近端支付的最大障碍,各种改造方式对于用户体验有较大的损耗,且改造成本较高,而用户端付费意愿不强,造成运营企业的终端改造方式和业务推广无法有效被用户所接受。

据了解,移动近端支付技术打破了移动运营商对手机支付渠道的垄断,银行、银联和移动运营商等纷纷加入到对手机支付产业链的争夺之中。面对庞大的市场前景,产业链上各参与者纷纷选择阵营,2010年以来各大行业相继推出自己的移动支付产品,如中国移动入股浦发银行,银联与TCL、HT C合作推出定制手机等。招商银行9月18日与H T C结盟,推出搭载内置招商银行“手机钱包”应用的三款智能手机,成为国内商业银行在移动支付产业新标准下推出的首款移动支付产品。三大运营商也计划年底前力推N FC手机。

然而,目前市面上具有NFC功能的手机只有三星、LG和HT C等几款手机,普及程度还不高。为了“手机钱包”而更换手机的成本太大,因而短期内N FC终端很难通过老的手机用户获得发展。

除了换终端的方式之外,还可以通过改造终端的方式推广近端支付,即通过贴膜或SIM卡的方式在手机中加入NFC功能,但这需要付费。艾瑞咨询调查显示,用户为了使用更方便的支付功能而付费的愿望并不强烈,这制约了它的推广。

“就移动近端支付的前景来说,改造终端只是一个过渡,全终端的方式通过软硬件的交互能够达成更好的用户体验效果。”王维东指出,业界寄希望于苹果能在iPhone5上采用NFC芯片,这会极大地推动这门技术,但现实是苹果公司放弃了这门技术。

分析人士还指出,用户和商户已习惯使用信用卡支付等各种卡类支付,改变其支付习惯需要经历一个过程,我国目前还处于产业的导入期阶段。(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