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电力 > 新能源 >

水电提速势在必行 抓住机遇跨越发展

来源:中国传动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1-11-28 21:29 
核心提示:会上,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原副主任、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促进会主席郭树言、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副主任、长江三峡集团公司董事长曹广晶分别代表主办方出席会议并做了重要讲话,全面分析了当前水电发展形势,提出中国一个强烈的内在需求:

11月19日-21日,2011中国水电可持续化发展高层论坛暨第二期低碳转型的产业化应对研讨会在湖北宜昌隆重召开。会议在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的指导下,由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促进会、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共同主办。出席本届论坛的嘉宾有来自国务院三峡办、湖北省政府、环保部、中国工程院、国际大坝委员会、湖北移民局、重庆移民局的领导等。另外,中国华能集团、中国大唐集团、中国华电集团、中国水电建设集团、中国水利水电集团、中国水电顾问集团、葛洲坝集团、四川省投资集团、湖北清江集团等水电产业界的名企都委派领导出席本届论坛。此外,出席本届论坛的还有各勘测设计院以及三峡大学的专家、学者等。

会上,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原副主任、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促进会主席郭树言、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副主任、长江三峡集团公司董事长曹广晶分别代表主办方出席会议并做了重要讲话,全面分析了当前水电发展形势,提出中国一个强烈的内在需求:水电可持续健康发展。国务院三峡办副主任宋原生、湖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赵斌也分别就三峡大移民情况以及湖北省水电建设情况作了作了重要讲话。

本届论坛最重要的收获就是与会人员围绕“水电可持续健康发展”、“水电建设与移民安置”、“水电开发”、“水电开发与环境保护”四个专题畅所欲言,坦诚相待,相互启发,求同存异,多角度、多层面探讨了水电开发的重大战略问题和关键技术问题,水电行业如何透视现状,瞄定位来,战略前瞻,科学规划,寻求技术突破,产业创新,经济发展,为引领下一轮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本届论坛的主旨报告都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水电可持续化发展战略,加快对中国丰富的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尽快改变“一江春水向东流,流的都是煤和油”的现状。这是一次求真、务实的会议,是一届凝聚智慧、振奋精神的会议。本届论坛的成果必将对我国水电产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对积极促进我国经济低碳转型,实现水电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必将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水电是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和重要的能源资源,在我国能源发展战略中居重要地位。合理开发利用我国丰富的水能资源,是保障能源供应、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保护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对水电开发的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已有明确的表述,就是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决定通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积极推进核电建设等行动,到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这必将对2020年以前的水电和其他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产生深刻的、积极的影响。

我国水电的平均电价低于火电0.1元。2008年全国水电发电量为5655亿千瓦时,也就是有500多亿元资金可用于解决移民、生态、重大技术问题等,说明资金不是水电发展的制约因素,政策和机制是水电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我国2008年全国水电发电量约占全国电力供应量的16%,水电开发程度约为23%,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约10个百分点。我国水能蕴藏量居世界第一,人均拥有量接近世界平均水平。我国煤炭蕴藏量居世界第三,人均拥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但我国水电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比例低于世界5个百分点,而火电则高于世界40多个百分点。因此,积极调整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积极对能源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以减少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水电未来的发展必将在国家减排温室气体和应对气候变化等国家目标的实现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能源设施建设和运行也需要消耗能源,如果从全口径的角度计算能源的投入产出比,就可以比较清楚的审视各种能源开发方式的效益和优劣,能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水电在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巨大优势。在这里引用一个新概念—能源回报率(energypaybackratio),以一个火电发电厂为例,其物理意义是指一个火力发电站在运行期内发出的所有电力与其在建设期、运行期为维持其建设、运行所消耗的所有电力的比值,建设期、运行期所消耗的所有电力既包括直接能源消耗,如机械设备运行、照明耗能等,也包括建筑材料、煤炭等制造、运输过程的耗能。按照这一新定义,在各种能源开发方式中,水库式水电的能源回报率约为208~280,径流式水电的能源回报率约为170~267,风电约为18~34,生物能约为3~5,太阳能为3~6,核电14~16,传统火力发电2.5~5.1,应用碳回收术的火力发电仅为1.6~3.3。因此,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必须大力发展水电。

水力发电作为清洁能源被利用.水电不仅可以代替部分火电、核电,具有调峰的优点.在电网安全运行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还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而基本上不改变其水质.不排放污染物。在电网系统中,建设的水电站完全可以替代同等规模的燃煤火电厂,例如建溪流域各水电站.每年可节约原煤150万t.减少排放二氧化硫7.2万t.减少排放氮氧化物却了火电厂所需要的冷却水运行和排放.既可节约水资源.1320万kg,一氧化碳34.5万kg,少产生废渣42万t,省又可避免对水环境造成热污染。因而发展水电.在取得相同,水能资源理电能的同时可减少环境污染。

中国三峡集团是以大型水电开发为主的清洁能源集团,肩负着“建设三峡,开发长江”的历史使命。目前,三峡工程初步设计任务已经全面完成,防洪、发电、航运、供水、生态等巨大的综合效益全面发挥;金沙江下游水电开发全面展开,溪洛渡、向家坝、乌东德、白鹤滩四座巨型电站计划在2020前全面建成。从三峡工程来讲,截至目前,三峡-葛洲坝水利枢纽累计发电近9500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3.17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亿多吨。三峡的效益当中最重要的是航运的效益,航运预计今年的总的货运量可突破1亿吨,在2002年前,最多的年份是一千万吨,今年的货运量相当于2020年之前最高水平的十倍。也是对沿江地区经济发展的极大促进,同时,三峡工程建成以后,航运的效力比以前大大地提高至少是1/3以上,对节能减排也是大有好处的。所以说三峡工程为国家的节能减排、低碳经济的发展都做出了贡献,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能源保障。

综述,水电百年,弹指一挥间。以三峡工程百年梦圆为代表,中国的水电事业已经登上了时代的高峰。攀登的历程,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在今后的水电工程开发中,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坚定不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促进会和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联合举办的高层论坛暨第二期研讨会,让水电工程的综合功能发挥更加充分,让生态环境更加美好,让广大移民群众生活更加幸福,让水电事业发展更加和谐,这不仅是从理论和实践上推动了低碳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长江水资源的进一步开发。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人民的共同富裕做出应有的贡献。

(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