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营销文章 >

监管闸门难开 资产证券化重启进入博弈期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聂伟柱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1-03-27 19:56 
核心提示:在上周末举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0年会”上,工商银行行长杨凯生表示,中国的银行资产持有方式要进一步转型,资产证券化是连接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一个重要工具,是增加银行信贷流通性的重要途径。

 逐渐走出金融危机之后,银行业重启资产证券化的要求开始变得强烈。

在上周末举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0年会”上,工商银行行长杨凯生表示,中国的银行资产持有方式要进一步转型,资产证券化是连接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一个重要工具,是增加银行信贷流通性的重要途径。

杨凯生推动资产证券化重启的呼吁,在银行业拥有广泛共鸣。3月份以来,已有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中投副总经理汪建熙等多位业内重量级人士表达了重启资产证券化的意愿。

但由于出发点不同,监管层对资产证券化重启的考量,则颇为审慎。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去年末曾明确表示,在买卖双方都还没有把比赛规则搞清楚之前,中国现阶段不适合搞资产证券化。

重启呼声高涨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汪建熙在提案中建议,央行和银监会应该尽快重新启动银行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审理,破解商业银行从股票市场单一渠道融资的困局。

经过了2009年的信贷狂飙,银行资本充足率下降明显,2010年,上市商业银行完成了数千亿元再融资计划。进入2011年,尽管上市银行再融资的步伐仍未停止,又有多家银行表示将启动融资计划。

事实上,在银行现有经营模式下,贷款不断扩张要求银行的资本金也相应不断增加,银行靠自身利润无法满足贷款增长带来的资本金增加的需求,因而不断通过股票市场融资就成为上市银行的主要出路。

据汪建熙预计,根据目前的贷款增长速度,估计未来五年,主要国有控股银行还将融资1500亿元。他建议,将证券化的信贷资产通过资本市场出售给机构投资人,减少商业银行持有风险资产的规模,是缓解银行资本金压力的最有效措施之一。

在金融危机前,我国已开展了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2005年到2008年期间陆续出台了一系列试点法规,确定了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基本框架,其间共发行了19单计668亿元资产支持下证券,目前所有产品均未发生违约。

但鉴于资产证券化产品的重大风险是金融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之一,我国2008年以来停止了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

博弈进行时

在银行业看来,资产证券化不但能解决银行资产规模扩张受限资本金的烦恼,也能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进而增加收益。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源在于,次级按揭贷款衍生过度,最终催生资产泡沫,同时大幅增加了银行的杠杆率。

马蔚华认为,纵观美国金融业的演变发展历程,资产证券化这一工具,尤其是初级证券化产品对美国金融市场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而资产证券化过度又恰恰引发了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资产证券化刚刚起步,还处于初始试点阶段,相对于美国“发展过度”,我国明显“发育不足”。

但来自监管层的意见,出发点与银行则大不相同。在刘明康看来,资产证券化的目的不是为了让银行腾挪资产,而是通过资产证券化,把银行的风险分散出去。

在银监会主席助理阎庆民看来,银行若通过资产证券化逃避信贷规模监管,减轻资本充足压力将很危险。他认为,资产证券化要取决于现有制度的完善程度以及是否有合格的人才。

(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今日头条

    更多>>

    快速直达

    新闻关注排行榜

    热门推荐 最新推荐

    热门关键字

    首页导航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