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IC卡芯片发行临近爆发点 国产化路径孕育巨大商机
按照央行时间表,国内各大银行自年初起纷纷加大了金融IC卡的发行进度,随着POS机、ATM机受理金融IC卡的改造工作逐步深化,金融IC卡发行呈现出放量的趋势。
具体到智能卡行业,在业务逐步放量的背景下,恒宝股份(002104)、东信和平(002017)、天喻信息(300205)、易联众(300096)、达华智能(002512)等制卡企业有望在此过程中首先受益;而从整个金融IC卡的制造环节来看,芯片是最为核心的环节,有关部门正呼吁采取与第二代身份证芯片类似的做法,实施金融IC卡芯片全部国产化,这样一来,国内上市公司大唐电信(600198)、晶源电子(002049)、国民技术(300077)等几大芯片厂商将会明显受益。
芯片国产化呼声高
从整个金融IC卡的制造环节来看,芯片是最为核心的环节。考虑到国家金融安全,有关部门正在呼吁采取与第二代身份证芯片类似的做法,实施金融IC卡芯片全部国产化,这样一来,国内上市公司大唐电信(600198)、晶源电子(002049)、国民技术(300077)等几大芯片厂商将会明显受益。
国家金卡办主任、中国信息产业商会执行会长张琪此前就呼吁,考虑到国家安全,金融IC卡应该尽量实现芯片国产化。“无论是信息化应用还是建设,必须立足于国内自己的产业,以本国产业为主,芯片化进程一定要立足于国内芯片产业,也一定要考虑国家安全,这是国家利益所在。”
北京同方微电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葛元庆也表示,金融IC卡主要采用CPU芯片,具有独立运算、加解密和储存能力,芯片是最为核心的,有关部门应该站在国家金融安全的角度,来鼓励推动芯片国产化。
业内更愿意将金融IC卡芯片与第二代身份证芯片相提并论,二者都涉及到国家安全,在最为核心的芯片环节实现国产化,对整个产业和国家安全都是有利的。
事实上,目前在金融IC卡芯片方面比较突出的几家芯片公司,也是过去几年在第二代身份证芯片市场占据主要份额的公司,如大唐电信旗下的大唐微电子、晶源电子控股子公司同方微电子、中电华大、复旦微电子以及新进入者国民技术。
国外芯片厂商主要是恩智浦、三星电子等公司,恩智浦在智能识别领域居全球领先地位,三星电子智能卡芯片出货量排名全球第一。
金融IC卡能够处理复杂数据,可以在社保、医疗、交通等领域使用,在当前各行业提升服务能力的大背景下,这种跨行业的运用正在国内持续升温,对于中国13亿人口来说,金融IC卡应用于任何行业都对应着庞大的人口基数,市场空间巨大。
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要求社保卡加载金融功能之后,卫生部日前也发布《居民健康卡管理办法(试行)》。卫生部副部长尹力提出,居民健康卡将逐步统一现有的新农合一卡通和就诊卡、免疫预防接种证,同时具备身份识别、电子病历和费用结算等功能。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加快,社保、医疗、交通等行业加载金融功能的需求会越来越多,金融IC卡芯片市场空间也更为广阔。社保部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到2015年全国社保卡发行量将达到8亿张,按照芯片单价10元计算,未来几年的芯片市场空间约为80亿元。
不过,芯片厂商最为看重的还是我国已经发行的28亿张存量银行卡,如果全部更换成金融IC卡,按照每张芯片10元测算,对应的市场空间是280亿元。
业内人士介绍,目前国内几家芯片公司的研发能力差距不大,芯片设计、COS开发和个人化制作等环节是社保金融IC卡的核心技术,我国可以自主完成,而模块封装和卡片封装等环节不是核心,一般都可以外包完成。
东兴证券分析师表示,此前市场较为担心的是社保IC卡和金融IC卡芯片市场巨大,而国产比重较小。目前看来,国产化程度有可能像第二代身份证一样做到100%,而且,国内芯片公司的技术和产能均不是问题,如果参照第二代身份证的市场份额分配,估计每家企业能够获得20%左右的市场份额。
IC卡发行临近爆发点
银行卡从磁条卡向芯片卡的EMV迁移不可逆转,将使得金融IC卡业务空间逐步释放。另外,我国推行加载金融功能的社保卡也将促进EMV迁移的进程。
业内人士预计,仅社保卡的发行在未来四年就将带来近100亿元的市场空间,而银行IC卡的市场总额则更为庞大,在业务逐年放量的背景下,恒宝股份(002104)、东信和平(002017)、天喻信息(300205)、易联众(300096)、达华智能(002512)等制卡企业有望在此过程中首先受益。
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国内各大银行纷纷加快发展金融IC卡业务。据了解,进入2012年,各银行对该业务的推行力度再次提升,随着POS机、ATM机受理金融IC卡的改造工作逐步深化,金融IC卡发行呈现出放量的趋势。同时,我国推行加载金融功能的社保卡也将推动EMV迁移市场的铺开。
资料显示,EMV迁移的概念来自全球三大银行卡巨头欧陆卡(Europay,已被万事达收购)、万事达卡(MasterCard)与威士卡(VISA)发起成立的EMVCo组织,从欧洲开始在全世界推行磁条卡向芯片卡的迁移。一位银行人士表示,“芯片卡比磁条卡安全,不容易被复制,且比磁条卡存储空间大,具有运算能力。现在使用的磁条银行卡都将换成芯片卡,欧洲国家这项工作开展得比较早,国内也正加快进程。”
2011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推进金融IC卡应用工作的意见》明确给出了国内磁条卡向芯片卡迁移的实施时间表:2011年6月底前工、农、中、建、交和招商、邮政储蓄银行应开始发行金融IC卡,2013年1月1日起全国性商业银行均应开始发行金融IC卡,2015年1月1日起在经济发达地区和重点合作行业领域,商业银行发行的、以人民币为结算账户的银行卡均应为金融IC卡。
回顾我国EMV迁移进程,金融IC卡发行受制多种因素而未能大规模展开,除卡片本身成本较高以外,银行后台系统改造以及金融IC卡使用环境等环节的成本则是更为重要的因素,比如POS机、ATM机的改造。一位建设银行(601939)人员表示,“更换一台POS机将增加银行成本,也有部分商家由于怕麻烦等原因而不愿意更换POS机,给芯片卡的使用环境带来一些不便。”
但总体上看,金融IC卡受理环境近年来获得较大幅度改善。中国银联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金融IC卡已实现可在全国九成商户POS(包括全部直联POS)使用,2011年实现交易近60亿元,银联还按照计划协助推进了ATM机的受理改造,给金融IC卡的发行奠定了较好的受理环境基础。中国证券报记者从御银股份(002177)和广电运通(002152)等ATM机生产及运营商了解到,厂商在几年前就开始ATM机的升级,新投入市场的产品均能受理金融IC卡,而以往布局的产品改造也很简单。
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我国金融IC卡发行总量累计达到2300万张,2011年新增发卡约1400万张,同比增长超过1.5倍。而2012年金融IC卡的发行量将呈现成倍提升成为业内共识。一位中国银行(601988)广东分行内部人员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从去年底开始,该行在发行金融IC卡业务上加快了速度,2012开年后推动的力度则将有更大幅度的提升。齐鲁证券研究员朱嘉在近期报告中指出,单纯的银行IC卡方面,2012年工商银行(601398)IC卡发行量有望达到3000万张,而其他银行总体可达2000万张,全年银行IC卡发行量预计将达5000万张,是2011年发行量的3倍多。
另外,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及中国人民银行的计划,未来社保卡将加载金融功能,即在社保卡上加载银行业务应用,这种金融社保卡就是芯片卡的一种,将带动芯片卡的规模发行。数据显示,2011年底,全国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达到1.99亿人,比2010年底增加9600万人,2012年计划发卡量为1.5亿张。长江证券(000783)的一份报告分析,根据人力资源保障部的“十二五”规划,全国统一社保卡到2015年末发卡数量将达到8亿张,未来4年将新发放6亿张社保卡,年均复合增长率达43%。
(责任编辑:admin)-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