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芯片 > 产品 >

英国剑桥——iPhone的芯片在这里完成基础研发

来源:未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1-10-28 18:48 
核心提示:公司客户能够分享ARM的研发成果,并能够从该公司的芯片设计能力中受益,ARM的芯片设计能力要比英特尔更为高效。他说,让多家公司使用研发成果,要比苹果一家公司独享这种成果产生更多的回报。

英国剑桥——风景如画的剑桥大学城东南附近,ARM控股总部坐落在一片片的绿地之中。三栋建筑组成的规模不大的园区和周围的环境都无法让人联想到这就是蓬勃发展的计算技术摇篮。

在多个公开场合,ARM公司的领导者总不忘对芯片行业的老大哥英特尔进行一下冷嘲热讽。在他们眼里,英特尔商业模式老套,其辉煌属于上个世纪,而ARM公司的商业模式才是真正“属于21世纪”的。

这是一家和苹果公司渊源颇深的英国企业,确切地说,苹果曾经是ARM公司的早期投资者之一,曾在20世纪80年代末持有该公司30%的股份。

ARM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82年,此时奥地利人赫尔曼?豪瑟(Hermann Hauser)在剑桥创立了一家名为Acorn的电脑公司——这是一家规模不大但却发明了一些重要产品的公司,在当时被称作“英国的苹果公司”。

那是一个PC革命在全世界风起云涌的时代,在大多数人的记忆里,这个时代属于IBM、微软和苹果,此时,当比尔?盖茨、史蒂夫?乔布斯正在美国创建微软和苹果的时候,欧洲的技术人员还在琢磨如何参与其中。

但英国广播公司(BBC)的一部纪录片加速了这一进程,这部名为《强大的微处理》(The Mighty Micro)的纪录片向电视观众介绍了电脑时代。纪录片出来之后,英国国内很快掀起了一股PC热。

后来,BBC决定向受到鼓舞的PC爱好者出售一款价钱合适的英国国产设备。后来Acorn电脑公司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最终赢得了BBC Micro电脑的合同,这是一款英国版的 II。Micro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Acorn预计销售1?2万台,结果却卖出了150万台。

当再次上演这一幕的机会来临时,一群年轻的工程师决定设计一种能够充当下一代机器的数字中枢的处理器。这种芯片基于“精简指令集计算”(即RISC),这是一种强调简洁和效率的方法。他们把它叫做Acorn RISC Machine(后来更名为Advanced RISC Machine),简称ARM。

不过,Acorn公司却并没有最终像苹果那样幸运,由于经营不善,该公司此后陷入危机。零部件短缺危及公司运转,客户开始取消订单。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Acorn已经不止一次地陷于破产境地。

然而就在此时,苹果公司突然出现了。当时是Acorn公司竞争对手苹果公司正在为Newton手提电脑寻找芯片。Acorn需要钱,苹果公司需要芯片。

于是在1990年,Acorn拆分出ARM作为一家独立的公司,而苹果公司则出资300万美元买下了其中30%的股份(随后若干年里,苹果逐渐抛售了这些股份)。

在ARM成立之初的好几年,这家公司都在低落的情绪中度过,但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芬兰手机制造商诺基亚的异军突起,ARM在诺基亚的新型数字手机中赢得了一席之地,并借助手机市场的爆发开始壮大。

20世纪90年代初,许多技术名人对ARM专注于微型低功率芯片,而不是受大竞争对手青睐的、更强大的设计的做法不屑一顾。时任竞争对手硅谷图形公司(Silicon Graphics)董事长的吉姆?克拉克(Jim Clark)称ARM的技术是“小玩意儿”。

那并不是一个属于手机芯片的时代,此时,桌面PC依旧是世界IT产业的核心,与此相对应的是,PC芯片产业的佼佼者英特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是世界芯片产业的霸主,凭借和微软精心建立的Wintel联盟(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加上Intel的芯片),英特尔长期主宰着世界IT产业格局。

和老大哥英特尔比,ARM只能算小兄弟。

英特尔的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Gordon Moore)曾预言,晶体管的密度每过18个月就会翻一番,性能也将提升一倍,这就是著名的摩尔定律。

而英特尔正是摩尔定律最好的证明者,每过一段时间,英特尔的芯片总会更新换代,运算速度大幅提升,功能越来越强大。全世界的PC机也随着英特尔的进化进入奔腾1、奔腾2、奔腾3……的时代。凭借着在PC领域的垄断地位,英特尔随着世界PC市场的发展迅速膨胀。

“如果在英特尔看来,我们的产品线处于英特尔产品线的"低端"部分。”ARM公司总裁都德?布朗对本书作者说道,和英特尔那些售价50美元到上千美元不等的昂贵芯片相比,采用ARM技术的芯片售价相当低廉,即使最贵的ARM芯片也仅相当于英特尔的中档芯片,“我们永远不会和英特尔的高端芯片产品去竞争。” 都德?布朗补充道。

但ARM这家来自于英国的芯片“黑马”却用自己的一套商业规则让老大哥英特尔头疼不已。这家公司的最大特点在于,ARM本身不直接从事芯片生产,而是依靠转让设计许可由合作公司生产各具特色的芯片,世界各大半导体生产商从ARM公司购买其设计的 ARM 微处理器核,根据各自不同的应用领域,加入适当的外围电路,从而形成自己的 ARM 微处理器芯片进入市场。

多年来,ARM将众多IC设计公司从核心处理器电路设计的烦恼中解脱出来,灵活、方便的IP核应用于各类芯片设计中,节省了IC设计时间和成本,促进了IC产业的快速发展。

目前,全世界有几十家大的半导体公司都使用 ARM 公司的授权,因此既使得 ARM 技术获得更多的第三方工具、制造、软件的支持,又使整个系统成本降低,使产品更容易进入市场被消费者所接受,更具有竞争力。

让ARM公司声名鹊起还有一个重要事件,那就是关于苹果可能收购ARM公司的传言。2010年6月份,市场再次传出关于苹果可能以8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ARM的消息,此后ARM公司的股票在一天之内暴涨了32%。

“这(收购ARM)就像往火盆里扔钱,没有任何意义。”ARM首席执行官沃伦?伊斯特(Warren East)在第一时间赶紧出来辟谣,“收购ARM没有任何经济学意义。如果有人要收购ARM, 唯一的目的就是扼杀竞争。”

在智能手机市场,苹果主要的竞争对手,包括诺基亚、RIM、HTC等使用的均是经过ARM IP再次设计的芯片,而未来最有可能威胁苹果的,Google的Android平台也同样是基于ARM架构。因此,如果苹果成功收购ARM,将从根基上彻底颠覆智能手机市场的格局。

事实上,熟悉ARM公司业务模式的人会很快对苹果收购ARM的传言微微一笑,因为ARM公司的业务模式决定着,一旦苹果真的收购ARM,将成为所有使用ARM芯片的厂商的敌人,并扼杀这家企业的经营效益。

伊斯特表示,公司客户能够分享ARM的研发成果,并能够从该公司的芯片设计能力中受益,ARM的芯片设计能力要比英特尔更为高效。他说,让多家公司使用研发成果,要比苹果一家公司独享这种成果产生更多的回报。

“我们的赢利模式主要有两块,一块是一次性的对外知识产权收入,另外一块就是版税(客户每生产一块芯片就要向ARM交提成)。”ARM公司总裁都德?布朗告诉本书作者,这种盈利模式看上去很像图书的出版业。

由于收费低廉,ARM整体营收一直较小,目前ARM一年的年收入仍然徘徊在6亿美元左右。但10多年过去,它培养了一个远比PC市场更庞大的阵营,如山寨手机。按照苹果的商业模式,一旦收购成功很可能停止ARM的对外授权。那将断绝全球ARM阵营处理器企业的活路,并直接影响下游手机企业的生存,对通信市场来说无疑是场灾难。

不过,这则传言仍然挠中了苹果的一个痒处:对于苹果来说,ARM确实很重要。在下面一节,我们将介绍ARM是如何帮助苹果设计iPhone的芯片的。

(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今日头条

    更多>>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