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D芯片厂商盈利前景初现变数
一方面是上游设备大幅采购带来的产能扩张,另一方面是下游需求增势的放缓。在实际产能尚未释放之际,我国LED芯片厂商面临的市场环境,正起着微妙的变化。
政策驱动大规模设备采购
液晶背光领域的大规模应用,成就了LED行业近年的高速发展。同时,由于下游企业需求激增和相关补助政策鼓励,全球LED产能从2009年开始呈现向国内转移的趋势。
不完全统计显示,2009年LED全行业公布投资计划为220亿元;2010年,仅上市公司LED投资计划额就超过了300亿元。其中,三安光电计划投资高达200亿元,德豪润达则宣布41亿元投向LED。
进军高门槛的上游芯片制造,是LED全行业投资金额大增的主要原因。“我们开始的计划是先通过下游应用打开市场,再逐步进行芯片制造,但综合考量市场环境和政策支持之后,公司还是选择了‘一步到位’,直接进行芯片生产。”德豪润达相关负责人曾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政府的补贴政策,对厂商投资LED芯片制造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分析人士介绍,对于企业引进生产GaN LED的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MOCVD)设备,政府提供优厚的政策支持。市场调研机构IMS Research最新研报显示,在2010-2012年间,预期中国将耗资16亿美元在MOCVD设备上,同时对每项设备还提供高达180万美元的补助金,此外地方政府也提出了降低税率、加速设备以旧换新以及免费用地等优惠措施。
在中国市场的有力拉动下,MOCVD全球出货量从2009年开始迭创新高,从之前每年的100-200台,猛增到2010年的786台,预期2011年的出货量将达790台。IMS Research介绍,保守预计国内的晶圆产能在2010年成长54%,而到2011年的成长率将达74%。
需求趋稳影响行业增势
然而,在国内LED产能尚未大幅释放之前,液晶电视市场对LED的拉动作用却在放缓。
由于技术进步,每台LED电视与显示器面板对于LED数量的需求快速减少。据了解,从2009年下半年至2010年上半年,每个面板所需的LED数量减少了22%-27%,而2010年下半年更下滑了34%-38%。短短一年间内,每一面板所使用LED的数量大幅滑落51%-54%,远超制造商预期。
此外,由于LED电视价格的高点已过,2010年三季度液晶电视销售开始趋缓,造成对LED等上游产品需求减少,进一步影响了LED行业的产能利用率。IMS Research认为,在2011和2012年供给增长将进一步超过需求成长的预期下,LED过剩的情况将会越来越严重。
整体来看,在LED电视行业渗透率提升和照明市场逐步打开的影响下,LED行业总规模仍将快速成长。分析人士认为,LED将会扩大在背光产品领域的应用,其渗透率会比一般照明应用来得更快;此外,至2015年,一般照明大量采用LED所带来的营收成长可以弥补因背光电视趋于饱和所导致的营收下滑。
“我们可以预见LED市场将会健康成长,但相关厂商能否有一样好的获利,就很难说了。”IMS Research表示,LED过剩导致产能利用率下滑和产量成长趋缓,再加上中国MOCVD刺激计划终将结束,LED芯片厂商的前景存在较多变数。
(责任编辑:admin)-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