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文 化 > 新媒体 >

反思“抢盐风波” 关注新媒体的“自净化”能力

来源:东方网-文汇报 作者:封美丽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1-03-30 11:18 
核心提示:“抢购碘盐”事件让我们认识到,应该以开放的眼光看待微博等新媒体:它既可能比传统媒体更为迅速地传播流言,但也可能成为迅速制止流言传播的最有效渠道——健康的意见通过观点交锋而战胜非理性的意见,在学理上这是信息载体的“自净化”能力。

“抢购碘盐”事件让我们认识到,应该以开放的眼光看待微博等新媒体:它既可能比传统媒体更为迅速地传播流言,但也可能成为迅速制止流言传播的最有效渠道——健康的意见通过观点交锋而战胜非理性的意见,在学理上这是信息载体的“自净化”能力。当然,这要求对舆情有一种科学的把握

“文汇时评”上周发表初步反思“抢盐风波”的文章,批评那种盲目讴歌“信息时代”的倾向,提出的对策是公众提升判断力和强化监控各种新媒体。对此,我觉得可作进一步的思考和探讨。

同类流言及其效应为何会不断变异重现?

今年3月16-17日在我国发生的“抢购碘盐”风波,是由于流言大面积迅速传播引发的。流言不是个人智力游戏的结果,而是群体议论和传播的结果。这是社会生活中常见的与传播有关的一种集群行为方式。

这次“抢购碘盐”事件,属于同一类流言及其效应的“变异重现”。回过头看,2003年我国发生非典疫情,在传闻之下出现过抢购“板蓝根”风波,后来几年里发生禽流感、“猪流感”、大地震、泥石流时,以及“香蕉致癌”、松花江水污染、“柑橘生蛆”等等公共危机事件时,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抢购(或拒购)相关商品的风波。这是公众对危机的“应激反应”,不论怎样防备,以后完全可能还会发生。若对流言发生和传播的特点有所了解,能几乎同步发布权威信息,流言持续的时间就会很短,扩散的范围也会小些。而如果像某些地方曾经做的那样,企图通过封锁信息或只放出让公众一知半解的所谓“正面信息”来处理危机,事实证明基本是徒劳的。

由于全球化、人口流动增加、传播技术发展等因素,世界进入了所谓“风险社会”时期,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出现的频率增大。一旦人们新获取的信息(例如这次的日本核辐射)与原有的经验(例如2003年非典疫情下的抢购等)相联系,进而作出判断和采取行动,就会发生流言四起和随后的抢购或拒购,这是由于眼下的事情与人们的记忆相关联——过去的流言可能消失或被否定,但对它的“印象”会残留为记忆的一部分,一旦相似主题再次呈现,被激活的这部分记忆就会和新信息一起成为判断新情况的“依据”。某些流言及其效应就这样不断变异重现。

这次“抢购碘盐”事件,传言来源之一是假冒的BBC,这是流言得以迅速传播的一大原因。流言往往借用具有“权威性”的消息源,或强调“每个人”已经如何如何如何,又往往传播给较为熟悉的人,这就会产生了“权威归属”、“全体归属”、“亲近归属”的心理效应,导致公众恐慌。

人们的这些与流言传播相关的心理特点,都是需要充分关注和深入研究的。

“自净化”有效抑制了传言继续蔓延

当今信息社会,新传播技术已经打破传统大众传媒垄断社会传播的格局,对危机相关信息传播真正有影响作用的是各种新媒体,目前特别是微博。这样的传播,使局部事件放大为大范围的公共危机事件;但减弱乃至制止危机,微博等等也起了很大的作用,而不仅仅是靠传统媒体随后的一系列“辟谣行动”。新媒体(例如微博)的“自净化”(理性战胜非理智),有效抑制了传言的继续蔓延,结果抢盐现象持续不到一天,就变成了被公众嘲笑的对象。

这一事件让我们认识到,应该以开放的眼光看待微博:它既可能比传统媒体更为迅速地传播流言,但也可能成为迅速制止流言传播的最有效渠道。因为在微博这个渠道上呈现出一种“意见多元”的状态,这种状态有可能使得健康的意见通过观点交锋而战胜非理性的意见,在学理上这是信息载体的“自净化”能力——其实,“意见多元”本身是更为安全的状态,希冀只有一种意见存在和流通,反而意味着潜在很大的不安全因素。

当然,这要求对舆情有一种把握。一般情况下,如果持某种健康观点的人在一定范围内占据接近三分之二的份额,就已经是可以控制全局的量了,不要追求九成以上的人都说你希望听到的话,那是不可能的,即使出现这种情况,也可能是自我欺骗的假象。从另一方面看,如果某些略有偏差或者并不怎么恰当的观点在一定范围内不到总体的三分之一,那么它们的存在对于舆论总体倾向和社会整体稳定运行来说并不构成威胁;但在超过三分之一的时候,就要注意了。这是运筹学的道理,值得重视和研究。

(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今日头条

    更多>>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