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管理专区 >

中国影视集聚区的产业结构与竞争力

来源:《传媒》 作者:夏 颖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1-05-05 19:21 
核心提示:伴随中国影视产业从萌芽到成熟的发展历程,中国影视产业集聚区逐步走向市场。作为“事业体制,企业管理”的产业实体,中国影视产业的集聚效应和发展模式呈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路径选择和阶段特征。

伴随中国影视产业从萌芽到成熟的发展历程,中国影视产业集聚区逐步走向市场。作为“事业体制,企业管理”的产业实体,中国影视产业的集聚效应和发展模式呈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路径选择和阶段特征。

近年来,随着各省、市兴建影视产业集聚区的规划举措,影视产业集聚的地理形态特征日益凸显,但影视产业集聚的内涵特色未能完善,产业优势尚未形成。在分析中国影视产业的集聚效应及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深层次地剖析其产业元素、产业结构、产业管理体制和产业竞争力,将有助于为影视集聚区项目的建设与完善提供有益参考。

中国影视集聚区的产业元素

环境是影视产业集聚的基础性资源。影视集聚区的环境包括制度环境、市场环境、创新环境三个方面。从制度环境来看,政府在影视产业集聚区建设中的作用不容忽视,政府力量主要体现为一系列优惠措施,如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建立公平严肃的法律法规等。从市场环境来看,集聚区所在地应该有与主导产业或产品相关的要素供给,产品销售的环境,使本地成为国内较主要的专业产品流通中心。从创新环境来看,良好的创新环境,可以促进人才的高流动,知识的外溢效应与外部性特征,使得每个创意企业获得知识更加容易。集群内成员由于知识的综合、外化、内化及社会化,实现知识的共享,并能相互感染,形成知识的乘数效应。

人才是影视产业集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作为高度推崇个体创造性的文化创意产业,创意人才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从根本上看,创意产业的高速发展,依靠文化创意人才资本的投入产出和文化创意阶层的崛起。文化创意产业需要三类人才:一是专业型人才,即在其创意产业领域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的专业型人才,既包括科技型人才,也包括文化艺术型人才。二是复合型人才,拥有以上两种背景或实践经验的人才,这样的人才有利于实现创意领域的互通,产生聚合效应。三是经营性人才,包括经营管理人才,营销经纪人才。

我国影视产业创意匮乏的根本原因在于创意人才的缺失。电影业有一个不断积累,长期发展的战略问题。通过由内而外地通过聘请,合作方式取得人才资源,而后采用国际通行的签约方式,前瞻性地把最具有潜力的人才资源,具有高艺术价值、高市场潜力的人才网罗旗下。从影视制作人才的源头,建立起具有长远意义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建设我国影视人才的系统化培养体系,建立影视人才管理和有效利用的层级结构,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这一体系的建立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将有利于影视集聚区向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化方向发展,为其成长壮大、持久发展提供保障支持。

企业是影视产业集聚区得以形成与发展的实体。产业集聚是以专业化分工与社会化协作为基础,大中小企业并存共荣,最终形成不同类型的企业共生互补的生态化企业群体。影视集聚区的企业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龙头型影视企业。龙头型影视企业往往是影视集聚区的主导性企业,带有标杆性和方向性的意义。中国影视集聚区内的龙头企业多为中国各大影视集团或其直属企业,它们拥有着无可比拟的政策优势、资源储备。

二是中小型影视企业。中小型影视企业一般处于影视产业链的中下游,不仅包括提供影视服务的企业,还包括一部分关联性行业中的中小企业。单一的中小型影视企业独自生存能力和市场抗风险能力较差,集聚区往往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抱团取暖、集丝成线的机会和方式。

三是中介企业。中国影视产业的中介企业有三种类型:一是政府下设的管理组织,承担一部分中介企业的功能和职责;二是影视行业协会;三是一部分影视经纪人公司。三种中介结构都有各自的优缺点。中国现在需要在集聚内建立完善的影视中介机构,既有政府导向的宏观性指导作用,又能紧密联系市场和企业实际,并能进行适当的市场风险预测。(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相关新闻>>

    今日头条

    更多>>

    快速直达

    热门关键字

    首页导航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